
社會上流行兩句話: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雖然道出了師生的無奈,但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現實,因為“及格率”“優生率”是衡量教學品質的兩大重要名額。為了追求較高的“及格率”“優生率”,演繹出的反複訓練、機械記憶、背誦、抄寫等等,成了教師教學中的必然選擇。我所知道的一個學校的尖子班,一周居然做了數十套題。這樣的背景下,學生負擔焉能不重?這樣的訓練,分數可能上去了,但學習興趣、樂趣、孩子的靈氣可能也練沒了。
數學大師陳省身生前為中科大少年班題詞:不要考100分。時任中科大校長朱清時解釋,原生态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幾倍的努力,訓練得非常熟練才能不出小錯。要争這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後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
基于以上認識,在學校品質考核中,我向老師宣布,凡是考試成績超過學校控制名額5%以上的,不予獎勵。很多人覺得不可了解。平均分、優生率不是越高越好嗎?怎麼考得好還會不獎勵呢?但我以為,超過正正常律的高分是毫無意義的,甚至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害的。
國小階段,孩子通過正常的學習、複習鞏固,多數孩子的學科成績能夠達到92分左右。如果對同一知識反複練習,也許可以達到99、100,但多出的那幾分是“過度學習”的結果,是無用的學習,毫無意義。與其讓學生反複機械練習,不如讓孩子利用這個時間看課外書、參加課外活動對孩子的發展更為有利!
“過度學習”得來高分,我不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