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出來了,二寶也出來了!在酷熱的山林中奮戰了91天的管護員韋忠新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一手扶着相機,一手用手機将這個幸福畫面分享到保護區微信群。
這是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以為傲的時刻:在中國首次完整地拍攝記錄到冠斑犀鳥在喀斯特崖壁石洞中築巢、繁殖、破巢而出的全過程。

巢内外分離90多天的犀鳥爸爸和犀鳥媽媽初次“擁抱”。攝影/韋忠新
率先勇敢出巢的第一隻雛鳥。攝影/韋忠新
在巢中磨蹭近4個小時才出巢的第二隻雛鳥。攝影/韋忠新
二寶來啦。攝影/韋忠新
冠斑犀鳥是大型鳥類,體長74-78厘米,是我國重點保護的稀有物種,因嘴具大、飛翔時像飛機和“一夫一妻制”的特性,又被人們稱為“巨嘴鳥”“飛機鳥”或“愛情鳥”。
冠斑犀鳥飛翔的樣子很像飛機,是以被稱為“飛機鳥”。攝影/趙家新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2020年6月19日釋出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開征求意見稿,冠斑犀鳥将由原來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更新為國家一級。
冠斑犀鳥喜歡較開闊的森林及林緣,振翅飛行或滑翔在樹間,食物主要為植物果實、昆蟲和一些鳥類的雛鳥,飛行時會持續不斷地發出刺耳的“嘎嘎”聲,聲音洪亮,遠遠都能聽到。
2019年3月,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恩城保護區)馱押管護點負責人、專職管護員韋忠新在巡護山林時,竟發現冠斑犀鳥在喀斯特崖壁石洞築巢,這是保護區首次發現冠斑犀鳥有此類行為,全國從不曾有此類記錄,可能也是世界上的首次記錄。
為全面了解冠斑犀鳥的生活習性和築巢繁殖行為,觀測和拍攝其築巢繁殖過程,恩城保護區把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韋忠新。
躲在樹叢中開展監測工作的韋忠新。
韋忠新懷着對鳥的熱愛,從2020年初就開始有計劃地對去年冠斑犀鳥築巢的石洞進行觀察。今年3月下旬,他終于在那裡發現了冠斑犀鳥的蹤迹,一隻雄鳥在石洞附近的樹梢上駐足觀察。在之後的兩三天,雄鳥每天都會來到石洞周圍觀望,偶爾還會飛到洞口向内張望。韋忠新心中竊喜:“雄鳥故地重遊,看來去年那對冠斑犀鳥又要來這個石洞築巢繁殖了”。
冠斑犀鳥“丈夫”多次來回觀察還引起了鄰居“白翅藍鵲”的誤會和追趕,但是它确認過眼神,認為這個舊巢穴仍是安全的,于是今年決定帶着“妻子”回家待産。
冠斑犀鳥雄鳥被白翅藍鵲追趕。攝影/趙家新
冠斑犀鳥多數情況下是在高大喬木樹洞中築巢,但是,由于恩城保護區屬于喀斯特地形地貌,石山上以低矮灌木居多,高大喬木很少,是以冠斑犀鳥隻能選擇在崖壁石洞築巢繁殖,這表明冠斑犀鳥具有适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冠斑犀鳥最奇特的地方當屬其營巢習性。為了保護“家人”,雄鳥會銜來泥土封巢,僅留有一道口子用于投喂食物。此後,雌鳥就一直待在巢中負責孵化幼鳥和照顧幼鳥,雄鳥則負責每天尋回食物投喂雌鳥和幼鳥,直到幼鳥長大羽翼豐滿,才跟着雌鳥一起破巢而出。
犀鳥爸爸在洞外等待着犀鳥母子出巢。攝影/韋忠新
冠斑犀鳥爸爸給害怕出巢的二寶喂食。攝影/韋忠新
2020年7月16日,冠斑犀鳥雌鳥啄開洞口封泥,破巢而出,随後兩隻冠斑犀鳥雛鳥也相繼出巢,和冠斑犀鳥雄鳥彙合,兩隻羽翼豐滿的雛鳥都已經可以在空中自由翺翔,在樹枝嬉戲。
犀鳥媽媽破巢飛出的瞬間。攝影/韋忠新
目前,冠斑犀鳥在中國的數量極其稀有,在恩城保護區記錄到的數量也隻是從去年的2隻增加至今年的4隻,這是保護區與當地群衆共同管護保護區所取得的成效。
作者:韋忠新 覃明翔
來源:自然超話
了解更多内容請微信關注中國綠色時報訂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