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學家發現,海洋貝類的傳染性癌症在海水中跨物種傳播

科學家發現,海洋貝類的傳染性癌症在海水中跨物種傳播

科學家發現,海洋貝類已經發展出"傳染性癌症"。圖為油性黑殼蛤蜊(海灣贻貝)。(原理圖/免費畫廊Pixabay)

記者吳美儀/編譯

科學家發現,北半球的油性黑殼蛤(Mytilus Trosulus)細胞突變會導緻癌症,但感染其他個體,甚至跨越海洋,法國紫色貝蛤(Mytilus Edulis)和阿根廷的智利藍贻貝(Mytilus Chiles)。繼續自我複制和繁殖的癌細胞的機制可能從海水中擴散,甚至感染跨物種的其他個體,但這種機制仍然是一個謎,美國太平洋西北研究所的學者Metzger說。該研究發表在11月5日的期刊上。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邁克爾·梅茨格(Michael Metzger)發現,生活在不列颠哥倫比亞省的油性黑殼蛤蜊會發展出細胞突變,這些突變可以在血液淋巴液擴散後傳播給其他物種。幾年前,他與其他實驗室合作,通過特殊的遺傳特征證明,法國紫殼蛤和阿根廷智利藍贻貝患有相同的癌症。

Metzger說,作為疾病來源的油性黑殼蛤蜊隻出現在北半球,通常沿着北美和歐洲的海岸生長,癌細胞可能附着在船隻上或隐藏在壓載水中,然後才能擴散到熱帶赤道地區。已知類似的現象發生在歐洲的Mya Arenaria和Cerastoderma Edule。

研究小組發現,polititapes Aureus,一種金色的地毯蛤蜊,感染了另一種類型的癌症,可以追溯到西歐的Venerupis Corrugata,證明一些癌症可以在不同物種之間轉移。

科學家發現,海洋貝類的傳染性癌症在海水中跨物種傳播

根據Metzger的說法,癌細胞可能通過贻貝過濾系統釋放并通過海水傳播。(圖/特朗普電子生命科學)

Metzger說,癌細胞的機制可能通過過濾贻貝碎片的系統釋放,吸入和擴散,但機制仍然是一個謎。他指出,雖然傳染性癌症經常導緻個體,但它似乎不會對生物群落的數量産生破壞性影響,"我們真的不知道威脅有多大,但我們似乎并沒有消除整個人口。

研究人員在2006年發現,澳洲瀕臨滅絕的"袋"已經死于傳染性癌症",即"袋面惡性良性腫瘤病"(DFTD),以及另一種類似的癌症,同年發現,同年,狗也可能感染了導緻生殖器病變的癌症。此後,學術界改變了看法,在過去10年中又發現了六種感染貝類的癌症。

一些科學家擔心,傳染性癌症的廣泛傳播,甚至是野生動物和人類的重要食物資源,都可能産生嚴重的後果。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學者貝娅塔·烏傑瓦裡(Beata Ujvari)認為,海水中較低的氧氣含量和較高的溫度現在是癌細胞特别喜歡的環境,她擔心傳染性癌症可能會加劇對海洋生物的威脅。

西班牙CiMUS分子醫學和慢性病研究中心的學者何塞·圖比奧(Jose Tubio)對生态學感到擔憂:"也許許多貝類都有自己的傳染性癌症,但我們對它們的影響知之甚少。他指出,貝類有意或無意的移動可能導緻新形式的癌症的引入,對當地社群造成嚴重後果。據了解,他的團隊在蟾蜍中發現了五種新的傳染性癌症,其結果尚未發表。

劍橋大學學者伊麗莎白·默奇森(Elizabeth Murchison)表示,一些癌症可以跨物種傳播是"非常令人驚訝和令人擔憂的",雖然仍然沒有證據表明吃緻癌貝類會影響人類健康,但"也許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癌症通過人類活動傳播的可能性。她還指出,了解傳染性癌症的傳播機制可能會導緻對免疫逃逸的更好了解,這可以進一步應用于人類和其他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