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她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小提琴獨奏家,是被媽媽悉心培養出來的天才,11歲就被皇家音樂學院錄取。然而這個曾紅遍全球的華裔少女,卻在成年後毅然選擇和“虎媽”決裂,這一恨就恨了20年,人到中年了也沒有原諒媽媽。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孩子忘恩負義,太過任性?但如果你了解了她的經曆,就會體會到她的成長是多麼艱難和“窒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小提琴天才少女為何要與媽媽決裂?</h1>
這個女孩叫做陳美,一個對滑雪有着執着愛好的聰明女孩,可媽媽覺得滑雪是項背離了自由、遠離了音樂的運動,對她丢出一句:“你要是不好好練習小提琴,你在我眼裡就一無是處,對我來說什麼都不是。”
陳美的媽媽絕對算是成功人士,本身就是一名高收入律師,還是一位鋼琴演奏家,不僅相貌好看也十分有才華。
但她不像第二任英國丈夫那樣,認為孩子能開心成長就好了,反而對孩子要求到了極端的地步,是個名副其實的“虎媽”。
陳美從三歲開始學鋼琴,五歲轉練小提琴,幾乎每天都要練琴5個小時以上。
為了讓陳美練琴的時間多一些,媽媽擅自作主,調整了她上學的時間,本應該在學校裡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玩鬧的日子,都被小提琴私人家教占用。
陳美能在學校裡出現的次數寥寥無幾,就連老師都覺得陳美是不是真的存在。
為了更好地督促陳美練琴,媽媽還辭掉了律師的工作,替她鋪床,給他做飯,照顧陳美一切的飲食起居。
導緻已經20多歲的陳美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更不會照顧自己,就像是一個學習小提琴的機器,外面的世界都和她無關,而陳美自己也說:“我不該有與音樂無關的生活。”
除此之外,媽媽嚴厲的督促更是家常便飯,時不時就會打上一個耳光,甚至陳美練琴出現錯誤時必須下跪道歉,媽媽揪住耳朵不放,讓她十分難受。
可就是這樣高壓的環境,确實讓陳美獲得無數榮譽,小小年紀就參加各種比賽,16歲就在舞台上遊刃有餘地演奏小提琴,風光無限。
“我謝謝媽媽給我高壓的環境,我的榮譽都是媽媽培養出來的,再靜待花開也需要鼓勵和施壓,否則怎麼開花結果?”陳美在舞台上這樣說。
但她的内心深處對媽媽的行為依舊沒辦法釋懷,于是在媽媽多次阻撓她練習滑雪地之後選擇了爆發,離開了媽媽身邊,決定一輩子不演奏小提琴。
之後她直接轉戰滑雪項目,盡管每一次滑雪的成績幾乎都是倒數第一,但仍然十分喜悅,因為那才是她兒時真正的夢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虎媽”不是不可行,但一定要有分寸</h1>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虎媽”也很多,有的也确實幫助孩子取得了成就。但那些還能和孩子保持良好關系的虎媽,通常都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了,适時發揮自己的“虎勁兒”。
願意顯示自己的權威可以,但也要給孩子相對的自由,并不是什麼事都要大包大攬,可以對孩子要求高一些,但也要給孩子方法和經驗,并不是一門心思就是控制。
放手讓孩子探索,在有需要的時候再提供有效的經驗,其實是更可取的方式。
不僅如此,虎媽也應該把自己的自信心多傳遞給孩子一些,給他鼓勵和反複做事的機會,多做幾次就有經驗,孩子也會有進步。
就像《虎媽戰歌》一書的作者蔡美兒,她經常告訴孩子:“既然别人可以,那你也可以,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才會有好結果。”
她的大女兒和小女兒都考入了哈佛大學,一個是研究所學生,一個就讀藝術史系,都性格開朗,能說會道,樂觀積極,而且母女關系很好,可以說是優質虎媽教養方式下幸福的孩子。
蔡美兒表示:有一類孩子也要時常督促,甚至要也要施展一下自己的權威,比如那類經常拖沓,願意被老師和父母牽着走的孩子,可以多督促、多提示。
但要讓孩子擁有精神上的自由,至少讓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然後再雞娃。對待孩子的抱怨和回報,也采取“高回應”的方式。
其實并不是孩子不行,而是有的父母沒有找到自己的角色,總想着操控孩子的一切,到頭來什麼也沒得到。
作為父母就應該張弛有度,有愛有規則,成為一個優質的“虎媽”,才能培養出類拔萃的“小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