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虛假聯名高校化妝品亂象
日前,南都新醫美觀察課題組曝光了多款虛假聯名高校的化妝品,如“南方醫科大學生發液”“廣州大學祛斑霜”“暨南大學幹細胞因子“等,廣東高校成“被造假”高頻詞,化妝品生産商未經高校授權随意進行聯名,産品外包裝所示的專利号也多半屬于“生搬硬套”。
此前報道:
有商家假借暨南大學名号網售幹細胞因子,胸部、私處都可填充
多人投訴“南醫大生發液”疑造假,代工廠家自曝已被罰近十萬
多所知名高校遭遇化妝品虛假聯名,三大造假手法一一拆解
在此類造假現象的背後,不僅可以窺見大衆需求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不可忽視的國貨品牌興起的力量,同時也暴露了行業監管的難題。而如何“清朗”風氣、為化妝品行業的發展赢得未來,不僅需要堅持高壓打假态勢,也對消費者個人提出了新要求。
溯源
“虛假聯名”背後是大衆需求旺盛和消費觀念轉變
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已大不同以往。在基本的生理需求被滿足之後,人們逐漸開始了對美的追求,也越來越注重對肌膚的保養。除了近些年來逐漸火爆的醫美整形話題,化妝品則一直以來都廣受歡迎,并且消費總量也在逐年增加。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1年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81224億元,其中化妝品類消費約294億元,較2019年1-8月份增長20%。“美白”“淡斑”“祛痘”“去黑眼圈”“生發”等關鍵詞成了大衆消費熱點,在普通類化妝品起不到明确作用時,不少消費者難免将目光投向看似正規的特殊性功能化妝品,在“試試看”态度的驅使下,紛紛進行購買。
随着國貨品牌不斷興起,大衆對化妝品消費觀念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年輕消費者對國貨青睐有加,成為國貨消費的重要力量。據《新國貨彩妝洞察白皮書》顯示,年輕一代較70後、60後的消費觀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他們更強調成本效益,而不是洋品牌,這也是近幾年來國貨化妝品開始放量的主要邏輯,比如珀萊雅、薇諾娜等國貨化妝品的銷售持續提升,百雀羚等傳統國貨品牌也逐漸煥發活力。
而高校之是以頻頻“被聯名“被造假”,也源于高校自身的研發力量在逐漸提升,更多有效化妝品被研制出來,使得不法商家瞄準了這部分市場。
深圳禾正醫院皮膚科主任楊桂蘭向南都新醫美觀察課題組透露,以廣東高校來說,暨南大學在化妝品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有專門的美容産品開發部門,目前産品主要供廣州市一些大的醫療機構使用。省外高校方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教授團隊也在研究護膚品,并且都在研發自己的品牌。産品功效方面主要是針對敏感皮膚、痤瘡皮膚,主打修複肌膚屏障的作用,也包括祛斑、美白類的産品。不過對于這類産品的功效,楊桂蘭提醒道,需要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合理使用才能發揮出來。
巨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利益驅使,行業内難免泥沙俱下
此次被曝“虛假聯名”的代生産廠家多數位于廣東,如:廣州雨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衆所周知,廣東省是全國化妝品産業第一大省,而廣州白雲區化妝品行業在全國更是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起步早、規模大,這裡擁有全國最大最完整的化妝品産業鍊,集生産、銷售、研發、展貿為一體,擁有豐富的生産經營經驗和穩定的市場占有率。據白雲區科技工業商務和資訊化局資料顯示,白雲區共有化妝品經營企業4000餘家,占全國數量的三分之一;2020年白雲區化妝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30家,總産值101億元,近三年平均增速為11.7%。
而化妝品業之是以能作為白雲區龍頭企業并得到如此快速的發展,離不開白雲區的重點關注和扶持。2021年6月,廣州市白雲區推動“白雲美灣”化妝品産業高品質發展第二個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 年),提出打造全産業鍊,完善産業配套、提供一站式供應鍊服務平台、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智能制造平台的目标,持續加大對化妝品産業的扶持力度,持續緻力于将化妝品産品打造成支柱産業。
完善的産業鍊,豐富的生産經驗,使得廣東成為化妝品生産的“最大工廠”,每天至少有數十種新品化妝品在這裡被生産上市。據廣州雨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定做一款化妝品一般是5000份起訂,工期隻要7-10天左右。而在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利益驅動下,行業内也難免泥沙俱下。
現狀
化妝品網銷管道五花八門,線上平台把關未能前置
化妝品“造假”之風難以徹底打擊與其流通管道息息相關,化妝品購買管道繁多,除了線下商超門店外,還有線上網購平台、個人社交賬号等。根據中國品質萬裡行近年來收到的投訴案例分析,受投訴的管道來源多種多樣,其中線上平台類占據很大一部分。
線上投訴之是以頻發,與各大線上平台對于入駐商家的産品把關機制有一定關系。以某寶為例,如果商家行為存在違規,相關商品會被進行處理,例如商品下架、對商家行為進行記錄到平台大資料中,以及之後的評估資料考核等。商家資料變化會導緻商家後續參加活動被提高門檻,投機記錄會直接影響流量資源,關聯商家浏覽量和業績,若考核不通過也會從平台淘汰。
看似規則很嚴格,但需要注意的是,平台更多的是對已經被投訴、被曝光的違規産品的懲罰,而如何讓違規産品一開始就被拒絕在平台之外則沒有作出嚴格規定,讓更多假冒僞劣産品有了流通的機會。
“線上淨網線下清源”,非專業購物平台仍待納入監管
在目前網絡營銷份額日益增長的情況下,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釋出的《化妝品安全風險管理年度報告(2020-2021年度》顯示,全省各市已對52202家經營企業開展了監督檢查,責令2625家企業整改,對1463家企業立案查處。針對線上銷售平台,重點開展了“線上淨網線下清源”網絡銷售化妝品專項整治等工作。據統計,在“線上淨網線下清源”網絡銷售化妝品專項整治工作中共摸查全省化妝品電子商務平台257個,平台内化妝品經營者(店)1879家,自建網站或其他網絡服務化妝品電子商務經營者2451個;清理違法化妝品398批次,依法移交或查處省内外問題産品50批次。
而還有更多非專業購物類網絡平台難以完全納入到監管中,以微商為例,在近幾年也成為商品流通的重要聚集地,想要開店做生意,可能隻需要有一部手機、有一個微信賬号。此前曾有大量新聞報道過微商“三無面膜”“三無面霜”,以及其他非化妝品類“三無”産品。這樣的經營模式往往要依靠消費者向微信平台舉報,給相關部門的監管工作帶來很大被動性和滞後性。
趨勢
化妝品行業“清朗”未來,對消費者也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來随着中國化妝品行業發展迅速,對于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也不斷作出了新要求,行業成長逐漸告别粗制濫造的野蠻生長模式,保護好産品研發技術,保護好消費者的個人權益,成為當下緊迫課題。
除了政府相關監管部門要持續探索長效監督機制,堅持高壓打假态勢以外,消費者個人也需要把責任意識與自身利益緊密聯系。作為消費者,購買正規産品是對假貨說“不”的第一步:
購買化妝品時一定要選擇有準字号的産品,或者具備國家CFDA證書的産品。同時,消費者在遇到假冒僞劣産品時應及時向相關部門舉報。
廣東晟典律師事務所律師毛鵬指出:“若消費者遇到造假情況,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進行舉報。如果職能部門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對方造假的範圍較為廣泛,或獲利較多,涉嫌構成刑事,則可以移交給公安機關進行刑事立案查處。”
為了鼓勵消費者個人參與行業整治,如今,廣州白雲區制定了打假舉報獎勵辦法,以最高50萬元獎勵調動全社會打假積極性,探索建立針對出租屋、物流運輸、專業市場等三個重點領域或環節的打假控假管理意見,還創新性地推動全國首個政府專屬微信打假通道落地。
出品:南都新醫美觀察課題組
撰文:南都深圳大件事智庫研究員 曾美媛 南都記者 董曉妍 孫小鵬 實習生 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