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啟章随筆:我與《紅苗》《小荷》

作者:環球經典原創文學
戴啟章随筆:我與《紅苗》《小荷》

我與《紅苗》《小荷》

作者:戴啟章

我的中學時代是在撫順一中度過的。母校留給我的記憶是永遠難忘的。尤其是與我結下不解之緣的校刊——《紅苗》《小荷》,更是令我眷戀回顧。校刊《紅苗》我已珍藏60餘年,紙已發黃,仍未舍棄。她對我來說,已浸于心,日久彌深。

戴啟章随筆:我與《紅苗》《小荷》
戴啟章随筆:我與《紅苗》《小荷》

《紅苗》詩月刊是校黨支部書記鄒萬金、校長程樹德主編,編委大多是教過我的國文老師。他們是汪錫古、楊木、張煥寅、孫承昭。《紅苗》完全出自師生之手,寫稿、編稿、校對自不必說,其撿字、排版、印刷也是由勤工儉學的校辦工廠承擔。僅僅32開、20餘頁的小刊物,雖然印刷品質甚低,裝潢也不精美,但它發表的全是學生自己的詩歌,深受學生的喜愛。當年,我讀國中三年,國文老師張煥寅。她那抑揚頓挫的朗讀,端莊秀美的闆書,調理分明的課文分析,讓我喜歡上了國文課。當時,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異常活躍,我報名參加了校文學愛好活動小組。在這個小組裡,我是唯一的一名國中生,有幸結交了許多高中同學。文學愛好活動小組每周六活動一次,多是詩歌的朗誦會,同學登台朗誦自己的詩作,國文老師給予點評,我從中獲益匪淺。《紅苗》大多發表文學愛好活動小組成員的詩作,我平生寫的第一首小詩在《紅苗》上發表,給我很大的鼓舞。我的詩歌習作《奪煤戰歌》送張老師審閱,張老師與她的夫妻—撫順二中特級國文教師樊俊儒一起給予認真修改,讓我感動不己,寫詩的興趣大增。《紅苗》是我的良師益友,它像一艘船,帶領我駛向無限寬闊的詩的海洋。從《紅苗》1959年4/5合刊開始,由單一的詩月刊改為綜合性文藝刊物,發表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文藝作品,更受廣大同學的喜愛。由此,我的文學視野更廣闊了,由單純寫詩開始逐漸向寫散文、小說過度,寫作熱情更高漲。高中二年,我擔任校學生會宣傳部副部長,主編校刊《紅苗》。這時的《紅苗》已由鉛印刊物改為黑闆報。在一進教學樓的門兩側牆上各有一塊大黑闆,便是《紅苗》的園地。我欣然接受了任務,深感重任在肩,不敢怠慢,立即投入組稿、編稿、寫稿、僅用兩天時間,在同學的幫助下,我主編的第一期《紅苗》問世了。以後每周一期,從未間斷。這項工作持續到我畢業。

戴啟章随筆:我與《紅苗》《小荷》

每當我看見凝聚自己心血的《紅苗》出版時,喜悅和自豪油然而生。《紅苗》是我課堂以外的樂園,是我喜歡寫作的舞台。全市中學生到新賓參加插秧勞動,我擔任《插秧快報》的編輯記者,去李石公社勞動我擔任《上遊報》編輯記者。這段經曆,影響了我的一生,我走向社會,先後從事《撫順日報》《撫順法制報》《撫順法苑》《撫順法學動态》等報刊雜志的編輯、記者工作二十餘年,可以說與這段經曆有着直接的關系,是《紅苗》引導我逐漸地迷戀了上文學創作與新聞工作,培養了我駕馭文字的能力。我終生不忘培養我的母校,我的老師。歲月如梭,轉眼我的女兒也步入我的母校讀書。女兒時常給我帶來母校的消息。母校成立了文學愛好者協會。我榮幸地被聘為名顧問。由此,我結識了女兒的國文老師張雲帆,他勤奮、敬業,為《小荷》報嘔心瀝血。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當年我的國文老師辛勤培養學生的影子。想到當年《紅苗》對我的影響,我深感《小荷》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我有責任扶植《小荷》報的成長,我幫助找人畫插圖,親自動手設計版式,應約為母校的同學作文學報告,并編輯他們的文藝作品在《撫順法制報》上發表。我還專訪了文學愛好者協會,寫了《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文在撫順日報發表,為《小荷》鼓與吹,願《小荷》亭亭玉立,快快成長。

戴啟章随筆:我與《紅苗》《小荷》

我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女兒在《小荷》報的熏陶下,在老師的指導下,迷戀上文學,寫作能力日漸提高。她參加東北三省小作家散文約請賽和省市中學生作文比賽并獲獎,她的作品不斷發表在《撫順日報》《遼甯日報》《奔流》文學月刊,其詩作還被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學生優秀詩歌選評》一書。女兒後來考上遼甯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從事編輯、記者工作,這與《小荷》報給她的培養是分不開的。《紅苗》和《小荷》,校園文化的一面旗幟。我和女兒,父女兩代人有幸得益于母校《紅苗》《小荷》的熏陶、培養,我将《紅苗》、女兒将《小荷》視為永遠的朋友,青春年華的驿站。

戴啟章随筆:我與《紅苗》《小荷》

作者簡介戴啟章,畢業于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先後從事公安司法、黨委宣傳、記者編輯等工作,現為遼甯民威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法學會會員、撫順作家協會會員,遼甯散文學會會員。業餘喜愛寫作,在省市報刊發表過小說、散文,雜文,詩歌、評論等作品百餘篇。出版散文選集《小路之戀》。與他人合作發表小說《維納斯出示的罪證》後改編為電視劇,拍攝後先後在市、省、中央電視台播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