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爬山幫老人收稻谷”善舉永遠在路上

作者:海外網

來源:北京青年報

近日,廣東茂名驢友楊先生和朋友一行12人,爬山途中看到兩名老人在田裡收稻谷,他們立即上前,幫老人收割完稻谷,并幫老人把稻谷扛回家。

爬山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運動,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隻要心中有愛,善意就會轉化為行動,旅行途中同樣可以上演善舉。面對兩位年老體衰的鄉村老人,這些驢友沒有作壁上觀,而是熱情地伸出援手。

對于驢友們而言,在幫助老人收稻谷過程中也收獲了滿足感、成就感,享受了精神洗禮和心靈淨化,可謂一舉兩得。當随手做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爬山途中幫老人收稻谷”也就不足為奇。正如一位網友點評的那樣,“沉浸式體驗,有趣有愛,幫助了别人快樂了自己,身心皆有收獲。”正所謂衆人拾柴火焰高,對于兩位老人來說很困難的事情,在12位年輕人的幫助下順利地完成了。

伴随着社會流動的加速,部分村莊“空心化”、兒童“留守化”、老人“空巢化”成為一種尴尬的現實。不論是生存壓力,還是興趣偏好,在田野裡辛勞的高齡老人,都值得體恤與關愛,都值得被“溫柔相待”。與單純爬山相比,“爬山途中幫老人收稻谷”不僅體驗了勞動的樂趣,也感受到助人的快樂。

“爬山途中幫老人收稻谷”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種田後繼無人”的困境。在理性選擇深入人心的當下,如果種田得不到足夠的回報和激勵,一些年輕人就會選擇另謀出路;他們不會像吃過苦挨過餓的高齡老人一樣,對種田有着融入血脈的情結。在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時代背景下,種田如何實作後繼有人?土地流轉,培育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職業農民,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隻要讓鄉土大地成為“希望的田野”,隻有讓人們更有奔頭,才會有更多年輕人願意投身其中。

這個世界的分量和品質,和我們每個人的角色扮演息息相關。在上下班途中裝扮城市的“魔法花匠”,爬山途中幫老人收稻谷的驢友,幫助盲人出行的保安,看似微小的“柔軟的力量”,同樣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隻要擁有同理心與共情能力,隻要心存與人為善的善意,每個人都可以點亮并溫暖别人的精神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