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翻看舊書《立言畫刊》,有一篇文章名曰:《殺黃随筆》,看文章題目吓了一跳,粗覽“黃桂秋”三個字映入眼簾,以為是說當時的平劇名旦黃桂秋遇刺了呢,等我仔細看了看内容,不禁啞然失笑,這也沒有把黃桂秋殺了啊。再一看作者,我去,哈殺黃。怎麼起這麼個名字,這得和黃桂秋有多大仇多大怨啊?哈哈。

立言畫刊
其實這位哈先生和黃桂秋沒有仇怨,非但沒仇怨,他還很喜歡黃桂秋,很捧黃。他是民國著名劇評家,并且擅長攝影,和很多平劇名家都有接觸和來往,是以,他寫了很多介紹平劇名角兒的趣聞轶事點評文章。他曾撰文稱贊孟小冬是:“巾帼須眉”,“自拜餘叔岩之後,依如金佛重裝,愈發燦爛輝煌,缭系乾坤兩性之須眉界了”。
哈殺黃畫像
我們知道,平劇“四大名旦”,這四位旦角宗師,都有很強大的幕僚以及粉絲群,當時稱梅黨程黨白黨等。
其實這位劇評家也算是當年捧黃的一員,隻可惜,黃無論藝術和人脈以及财力,還是背景宣傳力度,都沒有四大硬氣,并久居演出于上海。是以,喜歡他的人,捧他的人,也隻是搖旗呐喊,應者寥寥,形不成勢力,這也算是黃藝術高超,影響差的一個原因吧。
平劇的“四大名旦”
《殺黃随筆》這篇文章寫于1939年,文章回憶說:1929年的時候,黃桂秋雖然很年輕,但和當時的名伶朱琴心,徐碧雲已經可以講平起平坐了。
這位哈記者說:這個時候的黃桂秋,無論扮相嗓音都在“水準之上,極其适合于大派頭之旦角戲路”,大派頭是啥派頭,不就是正宗青衣嗎,你要說《祭江》的孫尚香是“大派頭旦角”倒還恰如其分,可是,平劇舞台上的人物五花八門,《武家坡》的王寶钏多少還剩點派頭,那《女起解》的蘇三是啥派頭?呵呵。
黃桂秋演《祭江》
其實哈先生喜歡黃桂秋是有原因的,他認為,黃嗓音獨特,特别會唱,而且唱法嗲糯聲音迷人,當時在三慶園演出《南天門》、《審頭刺湯》極受歡迎。特别《刺湯》一劇,“連用巧腔,一聲一彩!”。
後來,黃桂秋入馬連良的“扶風社”,結果沒過多久,他就自己挑班了,老戲新戲頻繁上演,尤以私房戲《蝴蝶媒》最受歡迎,黃桂秋在戲裡當場作畫,大受稱贊。此後十幾年,在北京的名氣始終不衰,并且曆演于關東、山東、湖南、湖北、上海足迹遍布華夏大江南北。
黃桂秋演《蝴蝶媒》
看到這裡我就有了疑問,這演繹的勢頭可以講國内聞名,也直追“四大名旦”,怎麼後來就不回北京落戶演出了呢?而且他的後半生的藝術生涯,基本都是在上海完成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平劇大家黃桂秋先生
總而言之,不是寫手哈殺黃喜歡黃桂秋,今天喜歡黃桂秋的也是大有人在。他獨特的嗓音曼妙的唱腔,百聽不厭,真的不輸“四大”。隻可惜,平劇曆來以“京朝派”為根據地,黃的藝術高超,運氣就不一定有那麼好了,他無論藝術和人生都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以至于當時的人們還給他安了一個“黴旦”之稱,這樣說來黃桂秋的藝術,沒有得到他應該有的地位和認可,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