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套人民币
中國書法,美妙優雅,魅力無窮。
生活中,書法處處可見,
小到家中挂件,大到老字号招牌匾額,
皆逃脫不了書法的影子,
這便是書法藝術的動人之處。
的确,書法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遠,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
便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
人民币上的書法。

“中國人民銀行”書法
“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大字,從第二套人民币出版,一直到現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先後沿用了60餘年。“多力豐筋、遒勁有力、剛柔并濟,重筆勢、講韻度,既有隸書的莊秀,又有魏碑的剛勁……”這是人們對于現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上“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的普遍評價。
字雖美,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六字出自誰手。這個問題也曾在業界,引起過很大的争議,究竟是誰寫下的這六個大字的呢?答案一度撲朔迷離。
直到1984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特發公函,才最終公布了這位寫下了堪稱曝光率最高的書法的人的名字——馬文蔚。
相信,這個名字對于很多人都十分陌生,是的,馬先生既不是什麼書法大家,也不是什麼風雲人物,那為什麼他的字會出現在與中國人息息相關的人民币上呢?今天我麼那就一起來看一看,國币書法的傳奇故事!
馬文蔚
曾慘遭人誣陷,被錯劃成“右派”
1904年,馬文蔚先生出生在山西省陽曲縣黃寨村巷道的一戶人家。讀完國小後,精讀詩文而又做着小本生計的的父親,因考慮到生計,就希望小文蔚能和自己一樣走經商之路,并早早地安排他到了一家店鋪當小夥計。但馬文蔚卻沒有順從父命,而是偷偷跑到太原城報考了山西國民師範。1925年畢業後,他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學。
畢業後,出身平凡的馬先生,還曾擔任過國民黨中央信托局人事司甄核科主任。不過,這期間,由于生性直傲、不徇私情,毫無靠山的他,受到了無故的誣陷,還是以被孔祥熙免了職。當時,被錯劃為右派的馬文蔚,不得不攜家帶口地回到了原籍,自謀生活,可謂落魄至極。
深陷困境的馬文蔚,面對污蔑與無盡的磨難,依舊留有着生性的低調與耿直,在長達幾十年的人生低谷之中,面對世人的排擠與非難,他也絲毫不氣餒,毅然選擇了各地遊曆山水,潛心金融研究,期間創作了很多作品。
等風頭過了,真相大白後,孔祥熙便邀請馬文蔚回中央銀行當處長,不料卻被馬文蔚直言拒絕。馬文蔚甯願失業,也不願再受他人誣陷,最終,用驚人的毅力與言行,向世人證明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陰差陽錯成國币文字書寫人,
六字神韻走遍全國!
北平和平解放後,仍處于失業的馬文蔚一直賦閑在家。一天在大街上巧遇了時任北京軍管會政委薄一波,薄一波問及馬文蔚現在的情況,馬文蔚無奈一笑,擺擺手說,無事可做。于是,薄一波給了張便條給馬文蔚,推薦他去找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南漢宸,那時中國人民銀行剛剛組建,亟需各方面的人才。
幾天後,馬文蔚就去拜訪了南漢宸,當南漢宸看着眼前這個人就是在重慶頂撞孔祥熙的“老西兒”(當時對山西人的戲稱)時,不禁哈哈一笑,然後說,明天你就來上班吧。1949年6月,馬文蔚便正式加入了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并擔任了研究員。
第二套人民币
随後,中國人民銀行接到了為第二套人民币征集文字的任務。按照通常的做法,行名題字者應是行上司或社會知名人士。比如,第一套人民币上的行名是董必武同志題寫的,中國銀行的行名是郭沫若所題。是繼續沿用第一版的文字,還是另求新字,南漢辰經過深思熟慮地考量,還是無法定奪。
焦頭爛額之際,南行長便想到了身邊的馬文蔚先生。馬先生不僅知識淵博,還有很高的文化書法功底。就在1950年的一天,南行長特意從故宮博物院借來一支宮廷用筆。中午休息時,神秘兮兮地将馬文蔚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閑談幾句,南行長便直奔主題,掏出了筆,問馬文蔚是否願意寫幾個字,試試筆。
當時馬文蔚還沒反應過來,以為真的隻是試試筆而已,就随口問了句:“寫什麼呢?”
馬行長回答:“就寫咱們銀行幾個字吧。”于是,馬文蔚就按照南行長的意思一連寫了好幾套“中國人民銀行”和“壹、貳、叁、伍、拾、圓、角、分”及年号,共十九個漢字。
當時白宣紙用完後,就寫在各色虎皮宣紙上,有黃色的,也有綠色的。寫完後,馬文蔚這才開始意識到,他寫的字可能會被用在人民币上,便有些緊張地說:“寫得不好,如果哪個有用,可剪開挑一挑,這個‘銀’字有點不滿意。”
“中國人民銀行”和“壹、貳、叁、伍、拾、圓、角、分”書法
随後,南行長仔細篩選後,挑出了一套較好的,與其它征集到的墨迹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最終,還是選了馬文蔚的墨寶。最後,總行将設計好的第二套人民币票樣送給了周恩來、鄧小平和陳雲等上司同志審閱、确認、修訂上報後,從此馬文蔚所寫的文字就出現在第二套人民币上了。
也就是這樣,馬文蔚先生在之前毫不知情的輕松狀态中,陰差陽錯地寫下的這些字型隽秀、筆力渾厚的國币漢字。
為國家保密30餘年,
真相曾驚動中央總行!
随着第二套人民币的發行通用,再到後來的一直沿用,馬文蔚的六字神韻走遍了全國,而馬先生一向不圖名利,清風亮節,30多年都為黨和國家保守這個國币書法的秘密,且隻字未提。
不料1983年,當某報刊登的一則小資料“人民币上的漢字是冀朝鼎所寫”,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時,耿直的馬文蔚見報後,便坦然一笑,才對女兒馬眉緩緩談起了當年寫字的過程。
馬老站在中國人民銀行辨別下與衆人合影
女兒知道真相後,認為有必要讓世人了解真相,就與父親連夜寫信寄往總行。中央總行收到信後,對此事非常重視,甚至派人兩次赴晉,帶着“絕密一号”檔案袋内馬文蔚的原稿,作了深入調查和技術鑒定。經過專家綜合分析作了最後定論:第二套人民币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它漢字均為馬文蔚所寫。
1984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特發公函指出:“馬文蔚同志是一位對銀行建設有貢獻的舊知識分子,1950年受南漢宸行長委托,為人民币題寫了‘中國人民銀行‘等字。”此函一發,震驚全國,至此,“中國人民銀行”六字之謎真相大白,馬文蔚的名字也與國币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發文
“中國人民銀行”簡體字,
并非全出自馬文蔚之筆!
簡體“中國人民銀行”
馬文蔚先生用隸書題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力足豐潤,為漢隸和魏碑的變體,典雅和諧且剛柔并濟。雖然基本筆畫仍屬隸書,但字形與魏碑相似,尤與魏碑中的《張黑女墓志》神似,極具風韻。字确實好,不過有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現在我們看到的簡體版“中國人民銀行”,并非全出自馬文蔚先生之筆!
《張黑女墓志》
馬文蔚臨《張黑女墓志》
1956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漢字簡化表,但是人們熟知的人民币上的票面漢字“中國人民銀行”6個字的“國”和“銀”從繁體字改為台灣字,卻是在1980年。
當時總行決定把“中國人民銀行”的繁體“國”改為簡化的“國”、“ 銀”簡化為“銀”,曾給居住在陽曲縣的馬文蔚來過一函,并再次約請馬文蔚先生重寫簡體的“國”和“銀”。可是,當時馬文蔚老先生已是80高齡,又有哮喘病,握筆已不穩,是以,馬老先生未能再寫這兩個簡體漢字。
馬文蔚書法
最後任務就落在了北京印鈔廠的專家身上。他們經過細心臨摹馬文蔚先生的筆體,終于臨仿出了簡體的“國”和“銀”。是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人民銀行”簡體版中,“國”字的“口”與“銀”字的“艮”字還是馬老的原迹,而“玉”旁,和“金”旁,則是印鈔廠的同志們在馬老的基礎上加工書寫的,不過整體的書寫風格還是馬老的。
第4套人民币不僅把“國”和“銀”從繁體字改為簡體字,而且把表示主币面值的“角 ”,也改為了簡體字,原來流通的1角2角的“角”,中間一豎不出頭,也使用了新字形的“角”,中間一豎出頭。人民币2元的“ 貳 ”字中間的兩橫在上,也改為了規範的簡體字。
練字的馬文蔚先生
現如今,
“中國人民銀行”,
這六個古雅和美的漢字,
在各大标志、錢币上被廣泛使用,
與人民币相關的方方面面,
都呈現出馬老筆迹的美妙。
可以說,馬先生的書法
是被幾代中國人喜歡的,
也是中國書法界最獨特、影響最大、
使用最廣的書法作品!
第五版土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