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演話劇,我們廈大學生是可以引以為傲的,我每每旁聽父母親和他們的長汀同學聊起那演話劇的激情燃燒歲月,就頗受感染,他們不但改編上演了《家》、《原野》、《北京人》等名劇,更有校長秘書王夢鷗創作的《燕市風沙錄》等多部抗戰劇,場場大幕開啟,長汀城關萬人空巷。
我本人就是當年廈大校園文藝青年愛情的結晶,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由頭,為廈大百年校慶上演的話劇《長汀往事》請我擔任了文史顧問。我也應邀專程到翔安校區,觀看了該校區廈大學子的演出。緊接着在校本部迎來了“中文有戲”演出季,中文系的學子排演了本系的博士生導師陳世雄教授編劇的《薩本棟在長汀》,我也應邀觀看了首演。
同一個人物與題材,采用同一種藝術形式,進行不同創作腳本的藝術演繹,這在廈門大學校史上來說,應該是第一次。我并非話劇愛好者,兩度帶着點評的任務被動出席觀賞,自然不敢掉以輕心:
首先是親切,家父家母口中叨念了半個多世紀的薩校長及夫人黃淑慎女士複活式的演繹赫然眼前……
其次是劇中熟人多,黃開祿、何勵生、陳詩啟等等真名實姓的老先生生前與我都有交談;因為父母親的關系,我與《薩本棟在長汀》的主要學生校色朱萬良的原型朱一雄學長多有交往,由此儲存了八封朱一雄精美的親筆信,并寫有《一個人的孔子學院》,描繪了朱學長單槍匹馬在北美推廣中國傳統繪畫的往事……
最後是倍感精神與信念的力量:天上落下一個薩本棟,置廈大于死地而後生,偉大的校長“舍命辦學”,古今中外絕無僅有,是對陳嘉庚“毀家興學”徹頭徹尾全盤的繼承,廈大能有今天,是薩本棟拿命換來的!
清一色廈大在讀男生女生演出的《長汀往事》與《薩本棟在長汀》各有千秋,雙雙精彩紛呈:前者的道具——鐵衫催人淚下;後者學生合唱團把《延安頌》改成《長汀頌》,時代的真實拿捏得恰到好處……
以話劇的形式演繹本校自強不息的精髓,廈門大學可謂不遺餘力,止于至善,台上學生台下師生都感同身受,品性得到了洗禮,人格得到了升華,可以稱為“意識形态的真抓實幹”,比對那些空話套話,有着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