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建立于公元317年,亡于公元420年,曆時一百零三年,共曆十一位皇帝,即: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嶽、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廢帝司馬奕、簡文帝司馬昱、孝武帝司馬曜、安帝司馬德宗、恭帝司馬德文。
西晉滅亡後,宗室琅琊王司馬睿逃往江南,在當地名士王敦、王導兄弟的擁護下,登基稱帝,仍以晉為國号,定都建康,史稱東晉,時稱後晉,司馬睿即晉元帝。
東晉雖然偏安江南,但經濟尚且發達,繪畫、書法等文化創作藝術得到空前發展,湧現出了謝靈運、王羲之、王獻之等名家。
東晉自立國以來,皇權就十分微弱,初期有王敦掌權,末期有桓溫專政,且叛亂頻發,但也有王導、謝安等能臣忠于晉室,為東晉政權的穩定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東晉時期最經典的軍事例子就是“淝水之戰”,以少量兵力成功抵擋住前秦大軍的進攻,并使前秦迅速瓦解滅亡,這得益于宰相謝安的運籌帷幄,也離不開晉帝司馬曜的支援。
東晉末年,劉裕以累立軍功崛起于東晉政治舞台,廢晉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号為宋,東晉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