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泉州黃姓紫雲派或不存在,“五安”源頭沒有實據(五)

紫雲派是公認的福建、潮汕地區最大的黃氏宗派之一,認黃守恭為始祖,海内外數百萬黃氏子孫據族譜歸其派下,祖輩流傳,當有幾百年之久。說其并不存在,自然很難被接受,但這并非危言聳聽。

多數人會問:這是祖傳族譜一代代傳下的,你憑什麼否認它的存在?問對了,我正是要證明:你所依據的祖傳族譜,根本就是不可靠的,或者根本不能說明紫雲派的存在。

為了證明這并非信口雌黃,我們可以再倒推一下:你說你是紫雲派的,是黃守恭傳下來的,那如果唐朝的黃守恭并沒有傳下後代呢?或者說,他并沒有五個兒子呢?你說你是紫雲派的,那是紫雲派中的哪個支派,也就是紫雲第幾房傳下來的?如果這幾房的始祖源頭并不存在呢?

是以,如果能證明上面的推理,也就能證明紫雲派實際上并不存在。是以,前面的幾篇文章都是在證明這些問題的。沒看過的朋友再回顧一下:一是有關紫雲派的來曆及五子赴五安不合常理,隻是不實傳說(結論:如果這個源頭是不實的,自然紫雲五安黃就不存在了);二是關于始祖黃守恭的來曆和身份之謎(結論:來曆不清,身份模糊,始祖的可能性很小,自然也就沒有他所傳的紫雲派了);三是五子赴五安是否真有其事(結論:事實存疑,長房南安派和五房诏安派的源頭都沒有根據);四是關于“五安”中的二房惠安派(結論:不是“二兒子黃紀”所傳)

下面是相關内容連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看看:

(一)紫雲派也許隻是個傳說

(二)紫雲始祖到底是誰

(三)紫雲長房和五房的始祖是誰

(四)紫雲惠安派始祖是誰

這樣,“五安”中,南安派不是,诏安派不是,惠安派也不是。那安溪派呢,肯定也就不是族譜所說的黃守恭“三子黃綱”所傳了。

按宗譜是這麼說的:唐垂拱二年(686年),黃守恭的三子黃綱,自泉州遷居安溪葛磐,被尊為紫雲黃氏入安始祖。黃綱元配柯氏,生子五:和、平、昭、穆、序,其五子的後裔均外遷,後黃昭的一支後裔再遷入安溪槐植。

看到沒有,又是個含糊不清的開基始祖,又是跟南安派的開基祖一樣,到當地後都沒開什麼基,就四散外遷了,也是直至幾百年後某支“後裔”再傳回,也就是,在安溪黃氏中,是不可能有黃綱以下十多代的世系傳承的,即使有,也是後世随意羅列的,也就出現與其他支派疊加或争搶先祖的現象了。此其一。

其二,目前族譜采用的最早的最可靠的實證應是宋朝時的《紫雲派安溪黃氏譜序》,在安溪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南宋時,縣令趙師戬欲改建石址木梁橋,命人向黃綱後裔黃元梁募款,黃元梁題“捐銀一塊”……這個傳說正是來自于這個譜序中的記載, 在譜序中還提到紫雲安溪鳳山派始祖黃仲傑等,由此可見,安溪紫雲派是采用這個譜序的。然而,遍觀整篇譜序,羅列了諸多黃氏先祖,卻沒有一句提到始祖“黃守恭”或是“黃綱”。這個譜序作于宋鹹淳乙醜年十一月(公元1265年),是最早最接近“始祖”的記載了,序作者都不知道他們出自“黃守恭的三子黃綱”,那再隔數百年後又怎麼可能發現安溪派的肇基始祖是黃綱呢,很明顯,那些世系都是後世編譜者杜撰出來的。

其三,這篇所謂的紫雲派安溪黃氏譜序,實際上很有可能是盜用了莆田派的譜序,在莆田黃岸派的族譜裡也有這篇譜序,叫《安溪鳳山軍城黃氏譜序》。為何不說是互相盜用呢,我們随便把兩文開頭的異同比較一下,大家應該自會判斷:

紫雲派的開頭:夫本必有根,根大則枝盛。水必有源,源深則流長。山嶺下随業而居,亦廣其财,兩遭兵焚,不傷其人。十四翁生廿二郎,及卅八郎,傳至於應等,流役人多。

莆田派的開頭:夫本必有根,根大則枝盛。水必有源,源深則流長。溯吾莆陽軍城安溪鳳山黃氏鼻祖十四世翁處士黃廙生廿二郎昭石及卅八郎昭堤,傳至於應高會諸裔,流役人衆,支分派别矣。

很明顯可以看出,是紫雲派采用時删除了“莆陽軍城”句,而非莆田派采用時加上去的,因為被删後的句子都不完整了,讀着都不成句。

然後,譜序中凡涉及“莆田軍城派”字樣的全都删去或替換,如“從弟軍城二房黃仲孫始振”,在紫雲派譜序中就改成“從弟始振”;“惟吾軍城黃廙曾孫仲傑,遯僻鳳山下倉屋,獨得傳其宗祀”在紫雲派的譜序中就改為“惟吾支黃能仲傑,遯僻鳳山下倉屋,獨得傳其宗祀”,尤其落款,原為:有宋鹹淳乙醜年十一月書雲節日,唐朝桂州刺史閩藩都鎮撫莆田碩卿黃岸十七世孫黃仲傑書於鳳山山珍軍城留芳家堂。紫雲譜改為:有宋鹹淳乙醜年十一月書雲節日,一十七代裔孫繼吳書於鳳山魁田家堂。

這個譜序之所屬,對于黃氏支派的正本清源至關重要。如果确屬莆田派,那麼譜序中提到的先祖及其後裔就與紫雲派無關了。由于大家各不相讓,于是便出現了同一個黃姓先祖,既是紫雲安溪房的某代公,也出現在莆田派的世系中。但如細心比對,客觀地說,莆田派的世系顯得更加地清晰有據,而紫雲派總顯得混亂不堪,漏洞百出。

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紫雲派是憑空生造出來的,紫雲安溪房自然也就無根無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