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慶城十七門之十二,東水門·薰風門

舊時流傳渝城的《重慶歌》裡,曾對東水門這樣描述過:“東水門,有一個四方古,正對着真武山,鯉魚跳龍門”。

重慶城十七門之十二,東水門·薰風門

  真武山,即長江南岸塗山寺倚靠的那座山峰,寺裡有真武殿,俗名真武宮,山因寺名,名真武山,為塗山絕頂。龍門,說的是南岸的龍門浩,民間向有“鯉魚跳龍門”之說。惟有那口“四方井”,今人已難尋蹤迹,僅留下歌謠,引人發思幽懷古之情。

  東水門,也是明重慶衛指揮使戴鼎築石頭城的傑作。從朝天門上行,過了翠微門,與之相接的那道城門便是頗有些名氣的東水門了。東水門沒有甕城,位于舊時重慶城的正東,城樓依山而建,城門斜向而開,換句話說,東水門的城門是與大江并行,順着長江,朝東開設的。城門外,一坡長長的石梯坎直抵江邊,因朝東而開的城門,故名東水門。

  以方位朝向定名的東水門,入城門經平街子、朱十字可直上陝西街。平街子、朱十字是舊名,今已合并成了東正街。陝西街東起朝天門,西抵道門口,東水門正處于陝西街末端坡下。知。

重慶城十七門之十二,東水門·薰風門

▲曾經道門口老照片

  說東水門頗有些名氣,一點不假,有據可考。首先,這裡面臨長江,城内是阛阓喧阗之區,還有重慶城中的最高行政長官衙門川東道署虎踞于此,明清時期東水門是有名的古渡口,隻是上世紀之初城垣拆圍後,改由望龍門渡江過河,喧嚣繁盛的東水門這才漸變冷寂起來。

  東水門成名的另一原因,那就是戰争頻起形成的古戰場。公元1278年2月,四川安撫副制置使兼重慶知府,人稱“四川虓将”的張珏,率兵出薰風門與元将也速答兒大戰于扶桑壩,元諸将從其後合擊之,珏兵大潰。張珏集隊再與元兵鏖戰,元将汪良臣身中四矢,秃滿答兒複攻薰風門,仍被擊敗,此戰大揚了宋軍威風。

  張珏大戰元兵的薰風門、扶桑壩在哪?《宋史·張珏傳》記述了此事,未明确門在何方?壩在何處?薰風門是宋嘉熙四年(1240年)春,由前重慶知府彭大雅建造的。扶桑壩,《通志》等文獻資料均說“在縣東”“在府東”,并無實指。因語焉不詳,交待不清楚,薰風門在何處就成了懸案疑團?好在,依據地理方位作考查,東水門正是文獻史籍中記述的薰風門,東水門外以東的那片沿江開闊地帶,那應該就是古戰場扶桑壩無疑。

  讓東水門揚名的,還有明清兩朝的文物勝景,滿溢人文書卷氣的“洗墨池”,寓意試第登高的狀元橋,祭祀治水功臣的禹王廟,屹立于廟側的浮圖寶塔,塔上供奉着的魁星神像,以及城崖邊高聳的鼓樓……這一切,把東水門裝點得極富人文色彩。民間還傳說:巴渝之文宗,正是所寄于此呢!

  然而,天公不作美,無情的災難,平地蹿起,接踵而至。1894年7月25日,渝城東南一帶發生一場特大火災,火龍猛蹿,燃燒達十五小時,道門口、打銅街、狀元橋、陝西街全被燒毀,東水門慘遭一劫。1930年3月14日,東水門地區再次驟發火災,大火無情,來勢兇猛,延燒鋪戶達1000餘家,損失慘重達1000萬之巨。

  萬幸的是,兩場大火,劫後餘生,東水門及湖廣會館那一大片明清建築群,天助神佑般大多儲存了下來。即便是十年血色浩劫,仍逃過滅頂劫難,這真是一個奇迹。

  古老的東水門、斑駁的湖廣會館,至今還屹立伫守在長江邊,那是重慶曾經有過的商埠繁榮輝煌,那是湖廣大移民的曆史見證。穿越時光隧道,曆經六百年滄桑,滿載着曆史人文,古色古香,率真清淺,漫長的歲月,悠遠的距離,不正是隽永悠長的美嗎!

民謠《重慶歌》記錄城門如下: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翠微門,挂彩緞,五色鮮明。

千厮門,花包子,白雪如銀。洪崖門,廣船開,殺雞敬神。

臨江門,糞碼頭,肥田有本。太安門,太平倉,積谷利民。

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金湯門,木棺材,大小齊整。

南紀門,菜藍子,湧出湧進。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

儲奇門,藥材幫,醫治百病。金紫門,恰對着,鎮台衙門。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報準。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

定遠門,較場壩,舞刀弄棍。福興門,溜跑馬,快如騰雲。

東水門,有一個四方古,正對着,真武山,鯉魚跳龍門。

(本文内容和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有删節、有補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