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餘鵬:沉浸在科研 醉心于教學|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重慶市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巡禮一生注定與實體結緣勇挑重擔赴科研之行以夢為馬引教育之道不負于人也無愧于心

作者:重慶科技報
餘鵬:沉浸在科研 醉心于教學|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重慶市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巡禮一生注定與實體結緣勇挑重擔赴科研之行以夢為馬引教育之道不負于人也無愧于心

餘鵬

人物介紹

餘鵬,1980年2月出生,陝西渭南人,理學博士,重慶師範大學實體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光電功能材料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一流專業(實體學)負責人,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重慶市英才計劃-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協會監事,重慶市青聯常委,重慶實體學會副理事長。從事非晶态合金、先進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的制備與力學、磁性和光電功能特性的研究工作,主持科研項目2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項;發表SCI檢索論文8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

實體學是以自然現象和物質結構及其運動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是以實體學也是所有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學科。正如諾貝爾實體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說:“與其說是因為我發表的工作裡包含了一個自然現象的發現,倒不如說是因為那裡包含了一個關于自然現象的科學思想方法基礎。”

  說到實體學,重慶師範大學實體與電子工程學院實體系主任餘鵬教授便眼中有光。這位年輕的學者,在30歲時就評上了教授,他一面沉浸在實體學的科研工作中,鑽堅研微;一面醉心于教書育人之道,誨人不倦。

餘鵬:沉浸在科研 醉心于教學|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重慶市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巡禮一生注定與實體結緣勇挑重擔赴科研之行以夢為馬引教育之道不負于人也無愧于心

工作中的餘鵬。受訪者供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一生注定與實體結緣</h1>

  “實體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自然現象是所有物質運動規律的顯現,如果在學習時隻是不斷刷題、硬背公式,那并不容易學懂、學通,它需要的是結合科學實踐和日常生活,多觀察多思考,把實體規律的了解融入對自然和實踐的探索。因為在中學學習中很難做到這些,是以大多數人在才開始接觸實體學時,會認為沒有比這更難的學科了。”餘鵬談道,自己從國中第一次接觸實體學時,就很幸運地感受到了學習實體的樂趣,并在不斷學習中越來越享受這個過程。在大部分同學都抱怨實體學晦澀難懂時,他卻能輕松考出數一數二的好成績。這份優異的實體成績,更是讓他充滿了喜悅,并帶給了他更大的學習動力。

  盡管如此,他卻并沒有一帆風順。

  餘鵬在聯考時并沒有發揮出正常水準,導緻他未能如願進入第一志願院校,但由于實體成績幾乎滿分,他被調劑到了重慶大學應用實體專業,這對于本身就喜歡實體的餘鵬來說,也算得上是十分幸運。

  “雖然是偶然,但這也讓我更加接近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以說是因禍得福。”餘鵬說,自己少年時期的願望就是成為教育家,而如今,他正走在實作目标的道路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謂諸葛亮一生經曆的總結,即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作遠大的目标。這句從國中課本中學到的名言,讓餘鵬銘刻于心,也一路伴随他至今。

  大學畢業後,餘鵬順利考取了公費研究所學生;讀研第二年,被導師推薦到中科院實體所;2008年,獲得中科院實體所博士學位,并在讀博期間三次獲得中科院實體所的表彰;博士畢業,進入香港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0年末,來到重慶師範大學實體與電子工程學院任教,同年被破格評為教授……餘鵬不斷學習、進步,至今已主持科研項目2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項,發表SCI檢索論文8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

  面對着一摞摞的榮譽證書,餘鵬卻說:“過去的成績已是明日黃花,而科學探索永無止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勇挑重擔赴科研之行</h1>

  自2003年起,餘鵬及其團隊就開始着手研究非晶态合金(金屬玻璃)和先進金屬功能材料的制備合成、實體性能及其運用。

  “金屬玻璃材料的強度是其對應的傳統金屬材料的10倍以上,目前主要應用在精密儀器、體育器材、醫療器械、電力裝置等領域。這些用金屬玻璃材料加工而成的器具,具有高強度、高耐磨性、高耐腐蝕性、使用壽命長等特點。”餘鵬進一步說道,“在進行科研時,團隊人員會設計一種非晶态合金或者一種相關的複合材料,并将它制備出來,研究這種材料的實體性能,關注其對社會生産有何優勢、能轉化成什麼應用。”

  “我們的團隊一直希望能發現一些新性能可以為人類所用,并能轉化為生産力的材料。”餘鵬說,将這些基礎的材料加工成零件,再加工成器件,最後組裝成機器,這就是一個科學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艱苦,但我們既學習了新的知識,又創造了新的知識,甚至帶來了新的應用,這就是值得的。”

  餘鵬團隊曾在經曆無數次推倒重來、一步一步将難題“剝繭抽絲”後,通過實體模型的建構和反複的實驗探索,合成出了多種性能優異的非晶态合金體系。

  據介紹,餘鵬及其團隊研發的這類新型合金擁有優異的力學性能,成本更為低廉,玻璃形成能力優異,成為了研究非晶态結構的模型材料。目前,以餘鵬及其團隊所制備的非晶态合金體系為研究對象的科研論文已有數百篇,相關專利幾十項。

  “将自身的科研探索、學術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是我身為一名黨員和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責任。”餘鵬表示,今後團隊的科研目标是進一步研究非晶态合金材料,并将其應用于能源轉換領域。同時,也将努力研發出更多能為人類社會所用的新材料,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餘鵬:沉浸在科研 醉心于教學|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重慶市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巡禮一生注定與實體結緣勇挑重擔赴科研之行以夢為馬引教育之道不負于人也無愧于心

餘鵬在實驗室工作。受訪者供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以夢為馬引教育之道</h1>

  在餘鵬的家庭環境中,許多人都是教育工作者,潛移默化,少年時期的餘鵬就十分尊敬教育工作者,并敬重老師這個職業。在餘鵬看來,老師傳授給他人知識、給予他人智慧、教導他人人生道理,是十分高尚與神聖的職業。

  在高中時,餘鵬特别喜歡讀《論語》,就是這樣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經典語錄文集,打動、激勵和引導了餘鵬。每當他感到困惑、壓力大、情緒低落時,都會翻開《論語》,領其中之理,悟其中之道,久而久之就更加崇敬老師這個職業。

  “我很幸運,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己喜歡怎樣的職業,是以能夠更早地為之奮鬥。”餘鵬說,在大學任教期間,他也會“三省吾身”,隻求無愧于老師這個職業。

  餘鵬告訴記者,他與學生們的相處模式既寬松又自由。餘鵬團隊有4名老師、10餘名研究所學生,在每周一次的彙報工作時間中,大家的讨論都十分自由,或關于實驗,或關于學科,或關于職業和生活,有時候老師會即刻給學生做出解答,有時候老師也無法解答,就會在會後去查文獻、思考之後再去給學生解答。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我會盡量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去引導他們,希望學生能成為有用的人才。”餘鵬說,他每天都會與學生們交流,隻有更多的溝通才能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才能知曉學生在學習或實驗中遇到的困難,才能更好地為他們答疑解惑。“老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唯有以身作則才能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每當學生問到餘鵬學習實體的方法時,餘鵬常說:“學習實體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也需要形象的思考和細緻的觀察。比如看見汽車跑動就要想到實體學的知識和運動規律;看到地震活動、火山運動等自然界的變化,就要往實體學上聯想。當你體會到實體學時,就會更深刻地了解自然、宇宙,就會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欣賞整個世界的奧妙。”

  而當學生做實驗遇到困難時,餘鵬總會告訴學生不要懼怕反常的實驗,因為越反常就越有可能發現新現象和新事物。

  “科研本身就是探索未知的東西,當中的每一步幾乎都會有困難,但每往前走一步,就是一個小創新。如果學生們能學會享受這個過程,那麼科研對于他們而言就将是一個愉快的過程。”餘鵬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不負于人也無愧于心</h1>

  餘鵬既是永遠積極向上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沉下心穩住氣的科研工作者。

  在教育工作中,餘鵬從教10年,一直為地方和國家培養合格的科研人才和技術骨幹努力着。作為一名老師,他在教學上事必躬親,帶領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項目及各類競賽、指導大學生和研究所學生發表論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他說:“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做老師一定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态,這樣才能言傳身教,做好學生的榜樣。”

  在科研工作中,餘鵬心懷夢想,面對困境安之若素,面對苦難甘之如饴。“學無止境,其實當科研做到一定階段,會越來越覺得自己還需要更大的空間去提升進步。”餘鵬感歎道,“年輕的科研工作者需要有一個甘于坐冷闆凳的心态。因為科研的事情,運氣好可能馬上就會有新的發現,運氣不好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新的發現,或者沒有什麼進步,然而越是這個時候,就要越沉住氣,堅持、再堅持,隻要持續下去,終究有一天你會有所發現、有所突破。”

  “幹一行愛一行,既然做了教育事業,就要把學生教好,力争成為一名品格高尚的教育工作者;既然做了科研事業,就要有獻身精神,力争成為一名有學術追求的科研工作者。”餘鵬說。

來源:《重慶科技報》

營運編輯:海棉叔叔

聲明:除原創内容特别說明之處,推送稿件文字、圖檔及視訊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内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