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分鐘,了解真實的曾國藩!
“曾國藩善于認人識人,他剛剛進入官場時,是如何結交人脈的?”這是一位初次了解曾國藩的讀者,私信我的問題。
曾國藩認人識人的能力,并非天生就會,而是他進入官場後,邊學邊總結出來的。我們在了解曾國藩的時候,一定要了解他剛剛進入官場時的表現。
曾國藩是28歲考中進士,在翰林院實習三年,30歲才正式進入官場。在腐敗的清朝官場上,衡量一個人有沒有實力的标準,是背景、銀子,讓人遺憾的是,這兩樣東西,對曾國藩來說,都是非常稀缺的。

初入官場的曾國藩,毫無為官經曆,不善于搞關系,不僅受上司壓制,也受同僚排擠。
曾國藩是如何應對的呢?他結交人脈的方法,對一些新入官場或職場的年輕人來說,有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們一一講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一、自卑,不能解決任何問題。</h1>
曾國藩剛剛進入官場的時候,很自卑,他甚至覺得自己讀書太少了。
翰林院是天下人文人荟萃之地,藏書也是天下最多的地方,到了翰林後,曾國藩才發現自己的見識太短了。他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認為自己“全無見聞”。
但是,自卑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曾國藩要想在翰林院裡闖出一條路來,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正是有了這樣的想法後,曾國藩開始努力向古人學習。曾國藩告訴弟弟們:
近年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謂經學者、經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始知範韓可學而至也,司馬遷韓愈亦可學而至也,程朱亦可學而至也。慨然思盡滌前日之污,以為更生之人,以為父母之肖子,以為諸弟之先導。
這句話的意思是:
近年來尋得一兩個良友,才知道有所謂經學、經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才知範仲淹、韓琦的政治手段和文學成就可以學到手,司馬遷、韓愈也可以學到手,程朱理學也可以學到手。感慨之餘,便想盡洗過去的污穢,把自己變成新人,讓自己成為父母的孝子,弟弟們的先導。
從曾國藩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正是認識到了自己的短處,是以,才立志做一個聖人,而且,隻要能努力,任何人的本領都是可以學到手的。
曾國藩非常努力,他給自己設下的課程非常多,比如,他每天記日記、讀史書十頁、練書法等都是終身不間斷。
在腐朽的大清王朝,很多人都在拉關系、撈銀子,像曾國藩如此刻苦學習的人并不多見。一段時間後,他的本領就超過了所有的同僚。
在官場上,嫉賢妒能的人大有人在,曾國藩發現,他的學識水準越高,越是遭到上司的壓制和同僚們的排擠。曾國藩要想在官場上有一番作為,就必須将自己的所學用到實踐當中。
這也是我們為何要學曾國藩的原因,他可不是一個隻會讀死書的人,他是一個善于經世緻用之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二、結交人脈,要結交比自己厲害的人。</h1>
曾國藩在翰林院受到同僚排擠後,他的應對方法,除了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養外,就是結交人脈。
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去結交比自己厲害的人,尤其是在官場上,這是擺脫困境的最佳途徑。
曾國藩所說的“近年得一二良友”,指的是唐鑒和倭仁。這兩人都是當朝有名的理學大家,而且,職位也很高,其中,唐鑒是正三品太常寺卿,倭仁是從三品太仆寺卿,都是朝中大員。而曾國藩的地位很低,僅僅是翰林院裡的一名從七品檢讨。
很多人受到挫折或自卑的時候,喜歡去交一些不如自己的人,覺得這樣才有共同話題,甚至是為了找到一點滿足感。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改變自己的現狀,還越發讓自己自卑。
曾國藩通過拜師的方式,成為唐鑒等名人的學生後,他的人脈圈子立即就有了變化,其視野也得到了拓展,更不會陷入機關同僚們的勾心鬥角中去了。
有了強大的人脈關系作支撐,曾國藩在仕途上也迎來了新的機會,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年都至少獲得一次升遷。從30歲進入官場,到他37歲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名正二品禮部侍郎了。
從曾國藩剛剛進入官場的一系列結交人脈的方式來看,他是在受到同僚的排擠下,被迫去改變自己的,那就是讓自己有真才實學,唯有如此,才能結交到比自己優秀的人。當優秀的人都欣賞你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水到渠成了。
作者:客多(本名田建中,媒體人、曆史文化研究者,著有《曾國藩心學》、《曾國藩官場營銷學》、《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曾國藩權謀術》等等)。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曾國藩年譜》、《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