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瓜端硯福氣生 文/黑王輝

作者:終南文苑
福瓜端硯福氣生 文/黑王輝

福瓜紋端硯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苌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這些詩句摘自唐代詩人李賀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描繪的是一種硯台的形象。這種硯台因出自端州(即今天的廣東肇慶)端溪,便稱端硯,它和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并稱為“我國四大名硯”。

  據史料記載,端硯初采于唐代武德年間。至武則天時,端硯已經成為貢品,女皇武則天就曾将雕刻五星聯珠紋飾的端硯賜給名相狄仁傑。生活于唐代晚期的學者李肇撰寫《國史補》時便記述道:“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看來,在當時,端硯的開采量還是比較大的,并且比較便宜,無論貧富都能買得到。北宋時期,随着經濟的發展和文人精神世界的豐富,端硯不僅成為文房常備之物,更具有鑒賞、收藏價值,成為文人墨客比較品評的重要對象。是以,在這一時期,端硯無論從造型還是紋飾上都開始豐富起來,以至于成書于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的《端溪硯譜》收錄的樣式已經高達近五十種之多。歐陽修、蘇東坡、米芾等大學者都是端硯的忠實粉絲,先後為端硯著文作詩。明清時期對端硯的重視達到空前的程度,一方面,文人權貴們喜歡收藏古硯,另一方面,在取材上注重因形制硯,在天然石材、自然紋飾的基礎上稍加雕琢,給端硯帶來一股清新靜雅之風。

  筆者收藏有一方明代的端硯,它呈橢圓形,長15.1厘米,寬9.3厘米,厚3.5厘米。在硯台表面,浮雕葉子、藤蔓,藤蔓上結着一隻肥圓胖大的福瓜。硯心便在福瓜上,由于年代久遠,經手之人甚衆,使用次數極多,硯心磨損處看起來就像是正在逆時針旋轉的一團火。在福瓜之上,硯心周圍,布滿星星點點,它們襯托着硯心,就像是滿天星鬥烘托着一輪圓圓的明月。

  福瓜是一種圓形南瓜,長得好像寺廟裡常用的香爐,是以也叫香爐南瓜,看起來也像燈籠,故有“燈籠瓜”之稱。福瓜形狀美觀、顔色好看,極具觀賞價值,并且名字福氣滿溢,寓意極好,是以成為民間常用的裝飾題材。玉石翡翠有福瓜吊墜,諧音福挂,瓷器有福瓜紋飾,寓意福氣蔓延,無邊無際,另有福瓜形瓷器,寓意盛福納福。這方端硯以福瓜為題材,也表達着制作者的心願,希望主人在使用此硯後,能夠紫氣東來、福氣萦繞、享福如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