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情超越不了的是什麼—《海的沉默》書評

作者:語吸

世人常說“愛情可以超越年齡、國界、膚色、信仰,無往不勝!”,是的,很多文學作品借着感動天地的愛情故事給了我們這樣的信念,現實中也不乏有力的執行個體,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布麗吉特的曠世戀情,年齡差距已經比肩母子;列支敦士登的馬克西利亞米亞王子,和比他大11歲的黑人女孩安吉拉的愛情,不但超越了年齡、國界也超越了膚色,而不同信仰的人相愛并結婚,在實際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的,看起來愛情如此強大以緻在世間可以所向披靡,真的如此嗎?

在詩人裴多菲筆下,“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我們已經看到了愛情在“自由”面前的軟弱無力。

法國作家維爾高的筆下,愛情也同樣敗下陣來了。

愛情超越不了的是什麼—《海的沉默》書評

維爾高原名讓·布魯勒,被稱作“法國戰争小說家”,他的生命曆程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 1938年以前曾是和平主義者,但戰争改變了他的世界觀,他參加了抵抗運動并開始出版戰争小說。

法國小說不可抗拒的迷人之處是什麼呢?就是自然而然的深邃和靈動。維爾高的作品也有着法國小說的這種優良品質。他擅長以小視角切入、并以戰争為背景寫故事,運用幾個人物,就能鋪撒開表達主題需要的故事情節。他的小說《海的沉默》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入侵法國為曆史背景,通過一段隐忍克制的情感,以表面風平浪靜,而底下暗流湧動,漩渦迅疾的大海為喻,闡述了一個主題:愛情是不能脫離民族、階級意識和家國情懷而存活于世的。

這聽起來很殘忍,的确,比起充滿炮火硝煙的戰場,小說裡那看似無聲無息卻激情暗湧的愛情更加難以把握,因為戰争可以用武力獲勝,而愛情卻源于能夠互相吸引的精神,它能滋養出的心靈之共鳴,這些滋養不是相貌、學識、閱曆,而是從人所生長的環境中擷取的和民族、階級意識及家國相關的認知、尊嚴和價值觀。

愛情無法戰勝民族

《海的沉默》裡,作為侵略方的德國軍官威納·馮·埃博勒納克,住進了一位法國人和他侄女的房子裡,他的言行舉止顯得很有禮貌和修養,法國人的侄女吸引了他,給了他莫大的震撼,他“半張着嘴……露出一顆閃閃發亮的牙齒。”,也是以覺得他們的房子變得比漂亮城堡更美了,而其實這是一幢普通、低矮的老房子,是愛情使他的眼裡充滿了奇妙的美感。

他與他們的寒暄帶着體貼和溫暖,然而法國人的侄女總是冷峻而漠然的,因為她無法忘記他的侵略者身份——德意志民族對法蘭西的粗暴占領,侵略者的“尊嚴”止步于高貴的精神反抗,她不和他說話,連一個表示親切的眼神都不願意給他。而喜歡上法國女孩的德國軍官,心頭牽念的也是德國曾戰敗的曆史,這一場戰争更像是要讨回“敗仗”的債,面對兩個對立的民族,愛情如同海底的漩渦,顯得無力而脆弱。

愛情無法戰勝階級意識

最初,法國人和他侄女與埃博勒納克相處的氣氛是沉默的,埃博勒納克作為未來的統治階級進入到他們的生活中,雖然法國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受到限制,然而任何不利于德國統治的行為都将受到懲處。橫亘在他們之間的僵持,并不是屬于個人的較量,特别是法國人的侄女,沉默中帶着一種理智、禮貌而又不妥協的堅守。

埃博勒納克試圖用他們父子對法國的愛,來感化她,他相信經曆一個殘酷的突破,就可以将德國對法國的愛注入法蘭西,而那愛帶着拯救者的威嚴,征服者的不可侵犯, “你不要去法國,除非你全副武裝地進入”,父親曾這樣告誡他,為什麼法國歸附于德國才能讓這“愛”開出有光芒的花?為什麼德國要用武力來沖破法國的大門,難道它怕自己的野蠻被優雅爛漫的法蘭西“吞噬”?

威納·馮·埃博勒納克對這個家庭的熱愛和向往、也帶着統治階級的胸襟,他借用父親的話表達對法國的感情和對未來的憧憬“法國将與我們結為一體,像夫妻一樣”,而法國要像夫唱婦随的順從者投靠在德國旗下,他相信終歸有一天“太陽将要照耀歐洲”,可這陽光來自德意志精神,他指出了法國社會的弊端,借以使法國人和他的侄女相信,惟有德國堅毅地幫助法國去除資本控制的毒瘤,才能解放讓法國美麗深厚的底蘊充分展現出來,是以占領對法國最大的愛。

面對埃博勒納克傾吐,法國人的侄女像一尊雕像一樣,她的冷傲和沉默的自持,大大嘲諷了威納·馮·埃博勒納克所代表的侵略階級,無論他如何以理想化的方式解讀德國占領法國的意義,都像是一廂情願的表白,法國侄女的沉默是不斷笃定自己立場的過程,也是對德國侵略劣行的铿锵控訴,美好的愛情癱倒在戰争和侵略面前,它的毀滅反襯出了戰争行為的殘酷與侵略行為的卑鄙。

同樣的主題蘇聯作家拉夫列尼約夫的小說《第四十一個》裡也有展現,故事發生在蘇聯國内戰争時期,男主主人公分别在白軍和紅軍陣營裡,本是敵對的關系,男白軍作為俘虜要被女紅軍押解到紅軍主力陣營裡,路上兩個人經曆了很多風浪,到了一座孤島上,互相扶持中,擦出了愛的火花。

然而當談到愛情如何落實到現實中時,不可調和的沖突就産生了,階級帶着其頑固的意識形态主宰了他們的命運。當男白軍看到從自己陣營的船隻時,就不顧一切地奔過去,女紅軍痛苦卻很堅定地舉槍打死了他。那座孤島好像是他們的愛情,在階級意識暫時觸碰不到的時候,他們可以享受愛情的甜蜜,可愛情想要在現實中存活下來的時候,獨島又無法給他們未來,他們要想活下去就要走出孤島,可一旦要走出去,第一個要沖破的就是彼此的階級對立,結果是雙方都沒能逃出自己所屬的階級。

愛情超越不了的是什麼—《海的沉默》書評

是以兩種愛情都在階級意識面前失去了生命,愛情要單單存在心裡,是不必要求現實的土壤的,可是要在現實紮根,就要志同道合,這志向和道路裡不就包括了階級意識嗎?我們國人講的門當戶對,不也是基于成長環境,階級身份,家國文化所育養出來的嗎?

愛情無法超越家國情懷

愛情超越不了的是什麼—《海的沉默》書評

馬克思曾說過“征服者總是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征服。”《海的沉默》裡法國人的侄女的沉默深深地震撼了威納·馮·埃博勒納克,因為她,他愛上了他們的房子,“為什麼我如此愛這個屋子?”它并不特别漂亮,也沒有藏着稀世珍寶,“可這個房間有靈魂,整座屋子都有靈魂。”

這靈魂不就是法國人特别是她侄女的可貴精神嗎?她因祖國被侵占,家園被侵犯而惱怒,固執地不和他說話,又因為自己對德國軍官的愛意而無法直視他,她深沉的優雅和克制裡,藏了無限的柔情、良善和不屈服。即使他們有對音樂的共同愛好,也不能改變她那超凡的沉默,那沉默的背後是什麼?是愛情超越不了的家國情懷,是充滿正義、獨立的民族精神和尊嚴,是一種高貴的抗争,更顯出了德國侵略法國的粗野無禮。

埃博勒納克以《美女與野獸》裡美女和野獸來暗喻自己和法國人的侄女的關系,他需要她感受他渴望向善的心,接受他的一往深情,那樣他們之間的對峙就變成了幸福的結合,這也好比法國和德國之間的關系,可是他并沒有意識到他來到這裡,不是帶着愛情來的,而是帶着槍炮來的,德國對法國的“愛”也是轟炸和武力式的,是一旦占領就要統治終身的,那“愛”要在法國接受被德國統治之後,才能從德國那裡得到的。

就這樣,一個要走的是一條與人類不相适應的路,另一個要走的是通向自由獨立的路。兩顆靈魂如此靠近,可在祖國的靈魂要被摧毀之時,愛情雖然帶着強烈的個人意志,終究沒能超越個人所背靠的家國,就如一股悲怆而沉重的暗流,被更強烈的情懷壓在海面以下。

細思人類,哪一個沒有其民族、階級意識和家國情懷?這是生存所需,更是對生命的信念,人類需要這種精神的皈依和栖居,個人意志和愛情隻能背靠這些賴以生存,隻能以隐秘的不被人所知,或不觸動階級家國利益的情況下自由展現,是以我們看見世上很多身不由己的悲歡離合,都緣于個人的無法超越,就如《海的沉默》裡,看起來平靜的大海,包蘊着許許多多的暗流,雖然常常騷動,哪怕是掀起局部的狂濤,到終究撼動不了它沉默的常态和風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