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代軌道上的輪椅“老槍”吳亞明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時代軌道上的輪椅“老槍”吳亞明

全國第十一屆殘障人士運動會暨第八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吳亞明在輪椅上獻唱賽會主題曲。視覺中國供圖

61歲的“吳叔”要和一群00後的孩子比拼射擊飛碟,這場輪椅上的較量,算得上全國第十一屆殘運會射擊賽場最大看點。

停訓了6年,“老槍”吳亞明重返賽場,選了一個在我國殘障人士運動會上首次開展的項目,沒拿牌、進了前八,但在人生的賽場,他“勇立潮頭”的形象更堅固了。

吳亞明是陝西省殘障人士射擊隊的老将,曾連續兩屆在全國殘運會上獲得男子60發氣步槍立射冠軍,并超殘奧會紀錄,還在世界射擊錦标賽上獲得男子60發氣步槍立射冠軍。但面對全新的射擊飛碟,“從靜态到動态的轉換”仍讓老将吃了苦頭。

久經沙場,吳亞明深知子彈出膛的威力,他要做的就是和自己的心跳聲博弈,“關鍵時刻,心跳特别明顯,隻要槍稍稍跟着一跳,靶上就能偏老遠。”可到了飛碟賽場,他先要平衡的竟是自己和輪椅,“我們在輪椅上舉槍的時候,身體得前傾,沒掌握好就可能栽倒。”可一開始,不喜歡被束縛的他選擇“忽略”新增的輔助固定帶,結果連人帶槍都摔了出去,他哈哈一笑總結:“還是得按規矩來啊。”

雖然已到“耳順”之年,但吳亞明顯然還未向“不惑”和“知天命”妥協。

“不能妥協。”在兩歲患上小兒麻痹,逐漸喪失行走能力後,這句話就成了吳亞明心底的聲音。他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給的關愛讓他足夠自信,可進入社會,他便能感受到語言或眼神的鋒利,中學畢業後,他被分到彈簧廠上班,空氣裡能嗅到自己被視作“累贅”的味道。“看不起我?我就要改變你的看法。”通過觀察,吳亞明發現工廠生産彈簧都是人力加工,産出的彈簧大小、彎曲程度不一,此前曾自學過電器修理的他便每天拿着電焊機搗鼓,最終做出了一套模具,大大提升了生産效率,也一舉扭轉了工友對殘障人士的看法。

在改革開放初期,每天靠手搖車上班的年輕人成為創新人才被極力挽留,吳亞明卻一個轉身“下海”了,從一間小小的煙酒鋪起步,到後來在西安建立了知名餐飲企業,為百餘人提供就業機會。可從商隻是他的衆多選項之一,真正讓吳亞明糾結過的是音樂和體育。

“因為殘疾,我被關閉了一扇門,但更打開了很多扇窗。”從事文藝工作的母親給了吳亞明一副好嗓子,父親則給了他一把吉他,“上世紀80年代,唱歌很少有現場伴奏,吉他瞬間風靡。”吳亞明記得,流行音樂伴随改革開放的春風茁壯生長,他也找到了發光發亮的舞台,憑借在大小歌唱賽事上屢獲榮譽,他開始在音樂圈有了名氣,之後,他便開辦藝術團引入通俗歌曲、時裝表演等前衛演出。

聚光燈下,晃着用燒紅的火鉗燙出的時髦卷發,吳亞明從小對生活“昂着頭”的狀态達到頂峰,他要做一件更令人矚目的事。1985年,他和西安的其他9位殘障人士應邀到北京參加馬拉松國際邀請賽,為了展現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們決定用手搖輪椅從西安“搖”到北京。剛到潼關,就遇到陡峭山坡,“是幾十個戰士把我們推上去的。”他仍清楚地記得,25歲的自己出發時背了把吉他,即興彈唱了《遲到》作為答謝;途中有運輸司機好奇詢問,結果被一行人精神打動,想給予資助卻被拒絕了,吳亞明記得,司機離開時,“啪”車門一關,一打10元鈔票從窗戶裡掉出來,這筆錢後來被轉贈出去,但這一幕他記了36年。

近1200公裡,一群在輪椅上的年輕人“跋涉”了29天,在當年引起巨大轟動。第二年,陝西省體委的人便找到吳亞明,覺得他在舞台上的自信和對生活的熱情“搞體育一定行”。此時,歌唱事業處于輝煌期的吳亞明演出應接不暇,對“運動員”的生活并不了解,且當時流行音樂正風靡大街小巷,而殘障人士體育正處發轫階段,選擇看似不難。可“不妥協”再次閃現,“要證明殘障人士能活得精彩,體育可能比文藝更有說服力和挑戰性,我喜歡挑戰難度更大的事。”吳亞明決定先試試體育。

賽場來得很快。兩個月後,在唐山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殘運會,他要代表陝西參加100米和800米輪椅競速。100米賽道上,他見到香港選手的競速輪椅“外形美觀不說,金屬質地很好”,但自己的輪椅很沉、手扶上去能碰到很多金屬毛刺。“我決定棄賽,我要提示我們不是在同等的條件下比賽。”但到了800米賽場,吳亞明卻出現了,果然,做工粗糙的輪椅令他受傷,被劃了十幾個口子,教練忙着幫他包紮,深深沉默。

教練建議吳亞明轉練射擊。沒有靶場,訓練選在廢舊的田徑場一角,挂上靶紙,太陽曬着、蚊子咬着,夏天最為難熬,射擊選手要穿層層衣服,一場訓練下來,一擰最裡邊的秋衣能擰出半杯汗水。吳亞明回憶,從光鮮的舞台來到荒蕪的訓練場,那是一段内心最搖擺的日子。但瘋長的競技精神卻幫吳亞明一步步作出決定,“要練就要練好。”面對其他訓練比他更久的選手,他開始主動加練,終于在1988年于湖南湘潭舉辦的殘障人士射擊錦标賽中首次奪冠。

第一次拿金牌的滋味至今依然清晰,按耐不住的激動和不願直面的複雜。“金牌挂在我脖子上的時候,我還在動搖,是不是該回舞台去了?”吳亞明明白,“試水”的階段已經結束,選擇的時刻來了。“體育确實鍛煉了我的内心。”他也曾疑惑,喜歡熱鬧的自己怎麼會在舉起槍時就極度專注,放下槍又撥弄吉他給隊友唱歌,動靜切換間,得失心被安放到了最佳位置。他作出決定,“我還想去國際賽場,和舞台不同,在那兒我代表的不僅是自己。”

随着成績不斷提升,吳亞明進入國家隊。1989年,他被選拔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遠南殘障人士運動會,這是我國第一次選派射擊運動員參加此項賽事,在沒有教練,裝備又很落後的情況下,吳亞明取得了第三名。此後,他成了國際賽場的常客,也見證了中國殘障人士運動的迅速提升,“上世紀90年代中,各方面的裝置保障慢慢好了,成績自然也大幅提高了。”1996年,在大連舉辦的第四屆全國殘障人士運動會上,男子60發氣步槍立射比賽,他打出588環的好成績,超越了這個項目的殘奧會記錄。

由于設項等問題,吳亞明沒機會站上奧運賽場,但體育已經帶他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和殘障人士的更多可能性。去日本比賽時,吳亞明見識到了殘障人士駕車的裝置,他帶了一套回來,并率先買車,在40歲時順利通過考試成為西安市第一個取得駕駛證的殘障人士。又一次“率先”,他全方位地證明着自己。

可20年後,現在的吳亞明卻更樂意搖着輪椅上街,“走到哪兒都很友善,也會有人伸出援手。”他能感覺,眼神和語言有冰冷的一面,也有溫暖的一面。而他打小堅持至今的“不妥協”也轉變了方向,“就像我現在重新出來參加飛碟項目一樣,不是為了用成績證明給别人看,而是挑戰自己,希望能在賽場走得更遠。”

本報北京11月1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