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亡國之君的結局大都很悲慘,或者被殺,或者自殺,或者被俘後受辱而死,鮮有能體面的過完餘生者,帝制時代的中國如此,其他國家也是一樣。那麼,就與中國隔海相望、文化相同的南韓而論(注:南韓與北韓本為一國,甲午戰争前的國号為北韓王國,1897年改稱大韓帝國),其末代皇帝純宗李坧(音同旨)的結局又是怎樣?
01 傀儡皇帝,父母橫死
李坧生于1874年,是北韓高宗李熙和明成皇後闵氏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1歲時被冊封為王世子,21歲時晉升為王太子,北韓王國在1897年改稱大韓帝國後,李坧又被冊封為皇太子。李坧當上王太子9個月後,發生了日本浪人入侵景福宮的“乙未事變”,被日本視為“眼中釘”的明成皇後慘遭殺害,時在1895年10月8日。明成皇後被殺後,李坧性情大變,由活潑開朗變得沉默寡言。

明成皇後闵氏
日俄戰争結束後,南韓事實上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高宗李熙不甘心做亡國奴,遂在1905年底派密使前往荷蘭海牙參加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呼籲列強向日本施壓、維護南韓的獨立。很不幸的是,李熙的親筆信和委任狀被日本截獲,日本駐南韓統監伊藤博文遂指使奸臣李完用、宋秉畯等人進行逼宮,強迫李熙将皇位“禅讓”給太子李坧,時在1907年8月。李熙退位後受到日本的嚴密監視,最終在1919年1月被毒死,終年68歲。
作為大韓帝國的亡國君,李坧雖然登上帝位,但手中卻沒有半點兒權力,在位期間所頒布的重要诏敕和法令均為日本駐南韓統監府僞造,而身居高位的官員莫不是日本人的鷹犬,唯後者馬首是瞻。不僅如此,日本還強迫李坧簽署《丁未七款條約》(第三次日韓協約),借此剝奪南韓的司法權,解散其軍隊。如此一來,即使連販夫走卒都清楚,南韓被日本徹底吞并隻是早晚的事。
大韓帝國高宗李熙
伊藤博文擔任統監期間,尚能在表面上維護南韓的獨立,但随着他在1909年被南韓志士安重根槍殺,日本國内的強硬派得勢,要求立刻吞并南韓的主張成為朝野主流意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寺内正毅甫一就任統監,便逼迫李坧任命李完用為全權代表,并與這位奸臣簽署《日韓合并條約》,時在1910年8月22日。由此,立國僅13年的大韓帝國滅亡,北韓半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02 退位之後,受盡屈辱
李坧退位後,被日本降封為“昌德宮李王”,雖然表面上仍維持着帝王尊嚴和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活動範圍僅限于昌德宮中,如果沒有日本人的同意便不能跨出宮中一步,俨然成為祖國土地上的異國囚徒。對于這位亡國君,日本人的防範、限制措施極嚴,不僅禁止李坧參與國政,甚至連寝宮中家具布置此類的小事都不許他插手,真可謂喪心病狂。
李坧
自從母親遇害後,李坧開始變得郁郁寡歡,而父親的慘死再次給他的心靈帶來重創,加之亡國後的屈辱生活,李坧終日以淚洗面,經常躲在深宮秘苑裡默默背誦南唐後主李煜亡國後所寫詞作,精神狀況很糟糕。幸好有妻子尹氏(純貞孝皇後)的悉心照料和耐心開導,才幫助李坧捱過漫長而煎熬的歲月,奇迹般地多活了十幾年。不過,由于李坧沒有生育能力,夫妻倆始終沒有子嗣,未嘗不是一種遺憾。
日本人雖然表面上尊崇李坧,但背地裡卻一直幹着見不得人的勾當,一再深深刺激這位亡國君。1917年,日本人為了毀掉南韓的“龍脈”景福宮,以期永久統治北韓半島,便偷偷地放火燒毀昌德宮,随後又以修複昌德宮需要木料為由大肆拆毀景福宮,先後拆毀多達4000餘間。對此,李坧雖然很清楚日本的險惡用心,但他卻無力進行阻止,惟有歎息而已。
南韓昌德宮
長年累月的屈辱、壓抑生活使得李坧變得異常迷信,他開始深信人死後魂靈不滅,并經常到父親生前居住的寝宮和父母合葬的洪陵,向死去的親人傾訴心聲。後來,李坧又命人架設通往高宗昔日居所和陵區的專線電話,每逢身體不适不能前往時,便令侍從接通電話,令對方接聽者把話筒對着被認為是亡父魂靈寄居之所,正襟危坐對着話筒輕聲訴說起來,令見者無不唏噓落淚。
03 凄涼離世,引發起義
李坧身體孱弱,加之亡國後常年累月忍受痛苦、壓抑的生活,是以健康情況每年愈下,等到1926年3月時已經達到奄奄一息的程度。被立為儲君的皇弟李垠聞訊後,火速從日本東京趕回漢城探望病情,并指令有關部門調配專職護士照料皇兄,并為其廣請良醫治療。然而,在日本人的阻撓下,有關部門并未聽從李垠的指令,病情不斷惡化的李坧最終在4月25日撒手人寰,享年53歲。
李坧的葬禮
李坧去世之前,曾秘密将遺诏口述給姑父趙鼎九,并于同年7月28日将其公開到在美國發行的《新韓民報》上。在這份遺诏中,李坧明确拒絕承認《日韓合并條約》的合法性,聲稱這項賣國條約乃是奸臣李完用背着自己簽署的,毫無法律效力可言。這份遺诏既是李坧對曆史的交代,又明确表達出他在亡國陰影下内心的悲涼,是以一經刊登,便激起南韓愛國志士們的義憤。
日本殖民當局為了收買人心,不僅為李坧上廟号、谥号,并且還為他舉行盛大的國葬,而前來送葬的的群眾多達數十萬人。葬禮在同年6月10日舉行,結果參加送葬的群眾出于對李坧的悼念和身為亡國奴的悲痛心理,在送葬途中拿出秘藏的太極旗,并高呼“獨立萬歲“的口号。日本軍警到處抓人,進一步激起群眾反抗,終于演變成全國性的“六·十萬歲運動”。
日本殖民當局鎮壓 “六·十萬歲運動”
“六·十萬歲運動”雖然慘遭日本殖民當局的鎮壓,但在南韓獨立運動史上卻影響深遠。誠如《北韓民族解放鬥争史》所述:“‘六·十萬歲運動’雖然規模不大,但運動的政治意義是有很高的評價,因為‘六·十萬歲運動’不但是在共産黨上司之下所進行的反日鬥争,而且對反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路線,用實際的英勇鬥争宣布于勞苦大衆和廣大的愛國人士面前。”
參考文獻
李覺鐘:《純宗實記》,新民社1927年版。
鄭喬:《大韓季年史》,南韓國史編纂委會1957年版。
李泰鎮:《明治日本侵韓史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崔昌益:《北韓民族解放鬥争史》,東方書社195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