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給事中範士髦

範時髦(1603—1677)),換馬店鎮樓底村人,生于,29歲中進士,明清兩朝在朝為官,官至禦史大夫,後來受人排擠,告老還鄉。他為人正直,清正廉潔,不貪錢不圖财,特立獨行,看不慣官場上的黑暗,同情勞動人民疾苦,是以,很受人們尊敬,在民間流傳着他的許多故事。

生逢亂世

範士髦,字譽華,别号麗野,又号韬庵,晚号槐齋。生于萬曆三十ー年(1603)。崇祯七年甲戌科(1634),二十九歲中進士,殿試金榜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畿輔通志》:“崇祯甲戌科劉理順榜,範士髦,甯晉人,給事中。”

範士髦初任大理寺評事,繼升任大理寺左評事,後調任工科給事中,繼任兵科右給事中。

明代官制分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給事中,掌侍從、谏诤、補阙、拾遺、稽核、封駁诏旨,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與禦史互為補充。另負責記錄編纂诏旨題奏,監督諸司執行情況;鄉試充考試官,會試充同考官,殿試充受卷官;冊封宗室、諸藩或告谕外國時,充正、副使;受理冤訟等。品卑而權重。初定為正五品,後數改更其品秩。清代隸屬都察院,與禦史同為谏官,故又稱給谏。省稱給事,掌侍從規谏,稽察六部之弊誤,有駁正制敕違失之權。

崇祯十五年(1642),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大軍橫掃數省。崇祯皇帝朱由檢下旨調範士髦赴山西,任汾州按察司副使,分守北南兵備道,以擋闖王南下。《寄園寄所寄》:“(崇祯)十七年,河東望風數潰,獨汾州道範士髦斬叛待援,”崇祯十七年(1644),闖王兵圍汾州,副将出城投敵,引闖王進城,範土髦由手下人掩護潛逃,暫避禍老家。

其父範一爵責其不忠,失地潛逃,有失臣子名份,命其進京向皇上請罪。當時,因正定西道和德州東道均為闖王截斷,戰事紛繁,無法進京。後因北京失守,崇祯自縊煤山,範士髦遂滞留家中。

明朝亡後,清朝入主中原,下诏讓範土髦進京任職,士髦婉謝,在家頤養天年。于康熙十六年(1677)病逝家中,終年七十三歲。

範士髦父、範一爵,字君貴,救封文林郎大理寺評事,繼封微士郎,工科給事中。生于隆慶元年(1567),卒于清順治十年(1653),終年八十七歲。

範氏先茔坊,位于樓底村南,為範士髦病逝後所建,毀于1967年“文革”破四舊。

薦賢任能

崇祯十三年(1640)秋,給事中範士髦薦舉魯世任及臨城生員喬己百、内丘大原通判喬中和于朝廷,稱之為“德行醇儒”,認為繼承了薛蠧、陳獻章的學問道德,希望朝廷重用。但範士髦的舉薦奏疏不知何故并未進呈于皇帝。《明史》:“崇祯十三年,給事中範士髦薦垣曲魯世任、臨城喬已百及喬中和于朝,稱為德行醇儒,堪繼薛瑄、陳獻章之後,乞召試平台備顧問,不報。”

魯世任、喬已百、喬中和在當時都是名震一方的大學問家,影響頗大。範士髦稱中和為德行醇儒,且薦舉為儒學名臣。《顔習齋集·顔習齋先生年譜》:“百,一名己百,臨城人,明末給事範士髦嘗薦于朝,已而國變,遂高隐。”喬中和,明順德府内丘人,字還一。崇祯拔貢。累官至太原府通判。有《說易》、《圖書衍》、《元韻譜》、《大易通變》等。《畿輔通志》中對喬中和作了簡單介紹,“中和,字還一,讀書能參奧旨,官太原通判。辟書塾二館,遠近之來學者冱寒溽暑,編摩不辍。晚年易學,獨出心解為《說易》一編。”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館藏,清乾隆間抄本《說易》十二卷,其中載有範士髦《三疏》,現在我們還能有幸看到崇祯十三年範士髦所上的疏,“敬昧死陳,一為原任山西太原府通判,今緻仕。内丘縣喬中和,系撥貢,謝事家居,學易二十餘年……”在疏中範士髦稱他曾見過喬中和等這三位德行醇儒。

激濁揚清

明末刑部尚書馮英,字鐘華,為官忠君善政、恤命惜才,朝堂聲名卓著,地方百姓祠祀,德高望重,口碑極高,世人皆尊稱“馮尚書”、“大司寇”。崇祯八年(1635),馮英命長子馮道亨肇修《馮氏族譜》,由名人寫序作志,其中範士髦作《大司寇鐘華馮公傳》,傳文褒揚:“維公曆事四朝,夷險一緻,無亢激、無詭随,休休焉具大臣風。晚罹柄人中傷,身雖退,而生平之望欲彰。”馮英墓地坊所刻坊對為範士髦題寫:“四朝元老炳青史,一代純忠表後人”,楷書字型,清秀溫潤。

李鳳翔,字漢儀,萬曆25年(1597)丁酉科舉人,南京戶部主事,素以廉潔耿直著稱,與範士髦是同僚好友。李鳳翔的兒子鳴珮,雖博學高才,但整日沉浸在詩酒中,與堂兄參政鳴珂、知州鳴環吟詠唱和,不問家事生産。後家道中落,他仍如以往,不改舊習。範士髦為鳴珮銘之曰:“橐則蕭然,文則富有。”正是對他的真實寫照。

範士髦一生文韬武略,經綸滿腹,現在他的很多手書石刻仍然存世。山東崂山明霞洞旁發現範士髦手書石刻,刻于一塊長約15米、高約5米的巨石之上,刻有《孫真人紫陽疏》、範士髦手書、喬己百“牢山道士歌”等等,落款年代“順治拾年秋九月重立”。

參考文獻:

1.(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之十九。

2.(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九。

3. (清)戴望顔:《顔氏學記》卷三。

4. 範士髦:《三疏》,載于《說易》十二卷,清乾隆間抄本,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館藏,

5. 範室镛據《範氏家譜》整理資料。

6.王瑞竹:《崂山詩刻今存》,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