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9年,秦國趁趙國北方發生地震,已知災荒,大舉攻趙,次年,秦軍攻破邯鄲城,趙國滅亡,公子嘉帶着宗族百人北逃,在代地稱王,但是在抵抗秦國六年還是滅亡了。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到了戰國後期,在軍事上可以和秦國拌一拌手腕的,就隻有趙國了,雖然長平之戰直接打斷了趙國的脊梁,但隻要趙國不滅,秦軍東出就必然受阻,而趙國的滅亡,李牧被冤殺是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可以說趙王遷是自斷臂膀,導緻趙國的覆滅,怎麼趙國就這麼不長記性,當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讓趙括頂替廉頗,結果長平一戰,趙國元氣大傷,如今又是,倉促之間奪走了李牧的兵權,更甚的是直接殺了李牧,這直接導緻了後面趙軍的大敗,邯鄲進而陷落。
但是去看一下《史記》的話, 對于趙王遷殺害李牧這件事,就會有另外一種角度去看待,就是趙王遷的決定并非是那麼愚蠢的,其中也有他的利益考量。
首先說一下,當初李牧的确不支援趙悼襄王娶那位有名的倡後,也就是趙王遷的母親,是以趙王遷的确有可能看不慣李牧,但這絕不是他殺害李牧的理由,畢竟都當王了,這點心胸還是有的,更何況大戰在即,李牧作為多次擊敗秦軍的将領,趙王遷必須委以重任。
别忘了李牧被趙王遷封為武安君,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譽名,這是給予了李牧很高的地位,什麼人可以稱君,那是有自己土地,有自己臣子的人才可以。
是以說趙王遷殺李牧和個人恩怨沒有什麼關系。
我們再回到秦滅趙這件事的本身上來看。
《史記.趙世家》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台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饑,民訛言曰:「趙為号,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将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在秦國大舉攻趙之前,趙國北部的代地發生嚴重的地震,次年發生了大規模饑荒,民間的傳言都在說,地裡隻長草了,而李牧的根基就在代地。
李牧是趙國統領代地各部,抵禦匈奴的将領,可以說經過長久的經營,李牧如果想自封為王的話也是有資本的,正是如此,這成為趙王遷對李牧動手的一個原因。
再來說說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公子嘉的存在,他原本是太子,趙悼襄王在娶了倡後,有了趙王遷後,就有了換太子的意思,結果本來可以做趙王的公子嘉就隻能看着趙王遷繼位了。
但是公子嘉在邯鄲被攻破的時候,是跑出來的。
《資治通鑒.秦紀一》趙公子嘉帥其宗族百人奔代,自立為代王,趙之亡,大夫稍稍歸之,與燕合兵,軍上谷。
這裡就有問題了,公子嘉是怎麼從邯鄲城逃出來的,如果可以逃的話,趙王遷沒必要在邯鄲城破時被抓了啊。
别說什麼作為君王應當與國共存,君王的第一要務是延續國祚,不管怎麼說依托代地,還是可以殘喘一段時間的,也可以去拖時間,以待時機嘛,當初齊國不是被燕國打的隻剩下兩座城池了,最後不是也複國了,保留實力,還是有希望的。
是以趙王遷應該是沒辦法逃出去,既然如此的話,公子嘉應該是在邯鄲被圍之前就走了的。不然的話,他自己能夠北逃就不錯了,還能帶着數百宗族一起出逃?當王翦是吃幹飯的。
再者,我們可以從秦軍滅趙的行軍路線上得到一些消息。
《資治通鑒.秦紀一》王翦将上地兵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兵共伐趙。趙李牧、司馬尚禦之。
當時秦軍是兵分兩路,一路由王翦統領,出井陉(河北井陉縣),越過太行山,攻入趙國北部,一路由楊端和率領,出河内,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鄉,兩路秦軍一北一南,兩路夾擊邯鄲。
同時後來趙王遷不是派趙蔥代替李牧統軍嗎?王翦在大敗趙軍之後,趁勢平定了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台地區),從那地圖上看,秦軍已經從井陉南下了,換句話說,秦軍已經基本上切斷了邯鄲和代地之間的聯系。
如果說公子嘉是在邯鄲被圍之後北逃的,那麼成功的機會幾乎為零。
是以個人認為,公子嘉可能在李牧還活着的時候,就已經帶着數百宗族逃到代地了,而這也是趙王遷急于殺了李牧的另外一個原因。
可能在當時,趙王遷見局勢不利,想要調遣李牧回防邯鄲,在邯鄲依托城防,再打一次邯鄲之戰,畢竟之前趙國有過成功的經驗,長平之戰後,秦國急于滅了趙國,在邯鄲就被趙軍打退了。
是以不排除趙王遷也有如此想法,這也就解釋了趙蔥戰敗時,秦軍直接平定了平定了東陽地區這件事,趙王遷更想着收縮防守,以圖再戰。
但是李牧是不會同意的,這和他多次擊敗秦軍的戰法相違背,更何況,他所率的部隊,将士應該多是代地人,本來的代地就遭遇自然災害,這個時候,讓李牧棄代地不顧,率部南下,一旦秦軍北上,直接端了代地,李牧所率部隊,軍心必然動搖。
是以李牧必然反對趙王遷的指令,而這個時候,趙王遷就會多想吧,萬一李牧一沖動,帶着部隊北歸代地,扶立公子嘉為王怎麼辦,隻是趙王遷心裡打鼓的一件事吧,是以在秦國實施反間計的時候,不排除趙王遷是借着這個由頭,想要換掉李牧吧。
隻是說李牧深知,一旦換将,秦軍勢必攻破趙國北部防線,那麼趙國危亡在即,加之受了冤屈,難免有些不忿,結果趙王遷更狠,把李牧殺了,這直接導緻了李牧舊部的軍心浮動,加上趙蔥指揮能力不足,趙軍大敗,秦軍進而攻下邯鄲,趙國滅亡了。
參考資料《史記.趙世家》《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資治通鑒.秦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