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

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

非洲田間雙斑大蟋(African field cricket ,Gryllus bimaculatus)

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

【體形】蟋蟀是小到中等大小的昆蟲,身體呈長筒形。整個身軀分為3個體段:頭部、胸部和腹部。體形最大的是大蟋蟀屬的種類,體長可長到5cm。

【體色】蟋蟀的體色因種類的不同,變化很大。如樹蟋亞科(Oecanthinae)的樹蟋蟀(tree crickets)多為嫩白色或淺綠色、前翅透明或半透明。而蟋蟀亞科(Gryllinae)的田蟋蟀 (field crickets)多為棕色、褐色或黑色。

【頭部】頭部圓形或扁球形;頭頂上的一對觸角細長、多節、呈線狀;一雙大大的複眼位于觸角基部後側,并在前額長有3隻單眼。

【胸部】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後胸3個胸節。前胸背闆結實、骨化較硬、平滑無脊、呈梯形。3個胸節腹下方各長有1對足,分别為前足、中足和後足。每隻前足胫節上長有1個或幾個聽器(鼓室),是蟋蟀的聽覺器官(聲音感受器)。1對後足的腿節十分發達有力,有助于蟋蟀的跳躍,故稱跳躍足;另外在後足胫節上還長有若幹刺突,這些刺突的排布方式因種而異。中胸和後胸背部各具1對翅,中胸上的叫前翅,後胸上的叫後翅。前翅由堅硬的幾丁質組成(革質),互相交疊平放于體背後翅之上,具有保護柔軟的後半部身體及後翅的作用;另外,革質的前翅上具有一些摩擦發音的細微構造(有人叫擦片、有人叫擦突、有人叫音锉。)。後翅膜質,不用時像扇子一樣折放在前翅之下。大多數種類的翅不用于飛行。翅的大小、退化程度和翅的有無等因種而異。

【腹部】腹部端末長有1對長長的尾須,是腹端節的附肢。雌蟋蟀位于腹未下方的産卵器細長如杆狀或針狀、光滑發亮。

【分布】在南北緯度55°之間的全球範圍内都有蟋蟀的分布,而超過該範圍的南北極地區,尚沒發現有蟋蟀的出沒。越往赤道靠近的地帶,蟋蟀的種類多樣性越高。如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附近,人們通過鳴叫聲認别了88種蟋蟀。實際分布在該地帶的種類這不止這個數,因為還有很多不會鳴叫的蟋蟀。蟋蟀在海洋中的一些離島也有分布,它們可能是借助漂流物(如漂流的木材等)或人類的往來和物流擴散到這些地方的。在離大陸或主島近的小島上的蟋蟀,也可能是靠自己的遷飛能力擴散過去的。

【習性】蟋蟀食性很雜,栖境也非常複雜。從森林的冠層及以下各個層次、從灌木林到草地、從海邊沙灘到沼澤地、從高山到水邊,從土中到腐木,它們都能生存下去。靠水而居的有些蟋蟀,它們可以自由地在水面跑動與跳躍。蟋蟀是夜出性昆蟲,白天它們常隐藏在裂隙、洞穴、枯枝落葉或草叢中、土塊、瓦礫、石頭、木材、樹皮下等地方。很多種類的蟋蟀能在地表或朽木上掘洞而居。這在玉米地、小麥地或多種無水地帶十分常見,洞穴深度一般在5cm左右。有的種類穴居在地表之下較深的地方。如大蟋蟀亞科的種類挖掘的穴居洞穴可達地表下1m的深度。鑿洞時,蟋蟀用上颚松土,然後用後足扒土或用頭部推土,通過觸角的收攏與附肢或身體的扭動使洞穴基本成型。是以夏天在玉米地中,蟋蟀洞口常堆有碎土粒。蟋蟀也可以居住在現成的洞隙中,如在其他動物挖掘的或自然形成洞隙中居住。蟋蟀居住的洞穴可以是臨時的,也可以是終生的。短的可能隻是1天或暫時躲避一下,長的幾天甚至交配、産卵等也在洞隙中進行。

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

【防禦】蟋蟀身體後半部柔軟,抵禦天敵的能力較弱,是很多捕食性天敵的美味獵物。晝伏夜出可避開大量日出性天敵的捕食。其他的防禦對策有:有些種類的體色與背景物相似,這是運用保護色的僞裝;迅速逃到安全地方;主動攻擊;飛走,大多數蟋蟀極不善長飛行,在遇到捕食性天敵時還是逃竄到安全地方隐藏,而很少是飛離的。

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
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