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目山研學科考成果之中華稻蝗

天目山研學科考圓滿結束,4組同學共觀察和采集到昆蟲70餘種,并整理和制作昆蟲标本150餘個個體,可謂是收獲滿滿。經過整理、分類和鑒定,共采集到山稻蝗個體10個。

中華稻蝗屬于直翅目蝗總科,錐頭蝗科昆蟲,分布廣泛,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尤其南方十分常見。多栖憩在各種植物的莖葉上,主食禾大學植物,危害水稻、玉米、高粱、小米、甘蔗、茭白等。成蟲雌體長36mm~44mm。雄體30mm-33mm;全身綠色或黃綠色,左右各側有暗褐色縱紋,從複眼向後,直到前胸背闆的後緣。體分頭、胸、腹三體部。

頭部

頭部較小,顔面明顯向後下方傾斜,而頭頂向前突出,二者組成銳角。觸角一對,呈絲狀,短于身體而長于前足腿節,由20餘小節構成。上生多數嗅毛和觸毛。一對大颚位于口的左右兩側,略顯三角形,不分節,完全幾丁質化,十分堅硬。其内緣即咀嚼緣帶鹵,上部稱為臼齒突,有磨盤狀刻紋,其齒寬平,适于研磨;下部稱為門齒突,呈鑿形,其齒尖長,适于撕裂。左右大颚并不對稱,閉合時左右齒突互相交錯嵌合。大颚外緣有2個關節小凸,與頭殼相聯。由于肌肉的牽引,大颚可左右擺動。一對小颚也位于口的左右,但居大颚之後,用來協助大颚咀嚼食物,同時還有檢測食物的切能。每個小颚基部分為2節,即軸節(cardo)和莖節(stipes)。軸節在大颚後方與頭殼相連,莖節内前側有兩片内葉,即外颚葉(galea)與内颚時(lacinia)。前者略彎曲,呈匙狀,可抱握食物,以免外溢。後者内緣有細齒和剛毛,可配合大颚弄碎食物。由莖節外側發出的小颚須共分5節,司觸覺和味覺。稻蝗攝食時,小颚須就不停地探觸擷取物。下唇一片,由原頭部第六對附肢左右愈合而成,被覆在口的腹面,有托盛食物以及與上唇協同鉗住食物的作用,此外也用來檢測食物。下唇的基部稱為後颏(postmentum),幾乎完全和頭殼愈合,不能活動。後颏相當于愈合的左右軸節,又分為不明顯的亞颏(submentum)和颏(mentum)。颏連接配接能自由活動的前颏(praementumP;前颏相當于愈合不完全的左右莖節,前端有一片唇舌(ligula),外側有一對分為3節而司味覺的下唇須。除上述3種口肢(mouth appendages),還有一片上唇和一個舌(hypopharynx),共同組成稻蝗的口器(mouth parts)。這兩部分都非附肢演變而成,上唇是頭殼的延伸物,與下唇相應,形成口的前壁,呈半圓形,弧狀的下緣中央有一缺刻,上緣平直,與頭部連接配接,可以活動。舌是口前腔底壁的一個膜質袋形突起,表面有剛毛和細刺,唾液腺開口于其基部的下方,有攪拌食物和味覺的功能。

胸部

胸部由3體節愈合而成,節間雖還存在界線,但各節已不能自由活動。這3個胸節自前而後分别稱為前胸、中胸和後胸。前胸背闆發達,呈馬鞍形,向後延伸覆寫中胸。稻蝗前胸背闆的中隆線較低,而棉蝗(Chondracris)和飛蝗(Locsta)的卻都較高。中胸和後胸兩側各有一條橫縫将中、後胸分别劃分為前後2部分。胸部是中華稻蝗的運動中心,有足3對和翹2對。3個胸節各有一對足,分别稱為前足、中足和後足。各足的結構基本相同,由6肢節構成,即基節(coxa)、轉節(trochanter)、腿節(femur)、胫節(tibia)、附節(tarsus)和前附節(praetarsus)。基節和轉節都短,尤其與身體連接配接的基節特别不明顯。腿節十分發達。胚節細長如杆,帶刺。跗節分為3小節。前跗節演變成一對瓜,爪間有一扁平的吸盤狀中墊(arolium)。前足和中足都是步行足,而後足為跳躍足,特别強壯,其粗大的腿節外面上下兩條隆線之間有平行的羽狀隆起。股節上側内緣具刺9一11個,刺間距離彼此相等。兩對翅分别着生在中胸和後胸上,順次稱為前翅和後翅。前翅狹長于後翅,革質比較堅硬,用來保護後翅稱覆翅。後翅寬大,柔軟膜質,飛翔時起主要作用,靜息時則如折扇一樣折疊于前翅之下。

腹部

腹部由11個體節組成,其附肢幾乎全部退化。第一腹節較小,左右兩側各右一個鼓膜聽器。第二至第八腹節都發達。末3個腹節退化。其形态因性别而異。雌蝗第九和第十腹節小,且互相愈合。第十一腹節也退化,其背闆位于肛門上方,稱為肛上闆(superanal=plate=epiproct),腹闆則分成左右2片,稱為肛側闆(副闆)(podical plates=paraproct)。此腹節的一對退化附肢演變成短小的尾須(cercus)。腹部末端還有産卵器(ovipositor)。産卵器呈瓣狀,共2對,背側的一對稱為背辨,由第九腹節的一對附肢演變而成,腹側的一對稱為腹瓣,由第八腹部的一對附肢變成。産卵時雌蝗變曲腹部、以其堅硬的産卵器鑽掘泥土,産卵于其中,雄蝗第九和第十腹節也退化而愈合,但第九腹節的腹闆卻頗發達,一直延伸到身體末端,看起來好象裂為前後兩片,稱為生殖下闆(Subgenital plate)。第十腹節的腹闆則已完全消失。至于第十一腹節及其殘存的附肢則與雌蝗相似。

天目山研學科考成果之中華稻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