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性質構成論(11)
--審美判斷本質新論
李琨(元尚)
第四章 審美判斷的測不準原理
第一節 審美判斷的測不準原理
對于審美判斷性質的争論曆時千年而毫無結果,但論戰的雙方卻從審美判斷的不同側面為我們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審美判斷的全貌。他們的失誤之處正在于割裂了有機體的完整性,而各持一端。我們也正是在他們的失誤之處發現了解決審美判斷性質問題的“契機”,并站在現代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對此進行研究并試圖加以解決之。
審美判斷功利說與非功利說的持久論戰已引起了美學家們的不滿。像康德、黑格爾,他們從折中調和的立場出發,以高度思辨的方法對以往的論戰進行精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對論戰雙方的觀點加以調和而形成了他們各自的學說。這一調和的結果是,更加深刻的暴露了審美判斷的功利與非功利的兩重性,即審美判斷是功利的,審美判斷是非功利的,兩判斷皆真。康德、黑格爾的調和從何下手呢?困難是非常大的。當然兩位美學界的巨人畢竟還是找到了調和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形式與内容之分,從這個基點出發審美判斷性質中的争論便可以休矣。康德、黑格爾把功利看作内容,把非功利看作形式。這樣功利的内容就潛在于非功利的形式之中。審美判斷中功利與非功利的關系,也就是内容與形式的關系。他們就這樣調和了雙方的論戰。但這一調和在西方美學界影響不大。繼黑格爾以後,西方當代美學界對于審美判斷性質之争更加激烈。大有一派(非功利派)壓倒一派(功利派)之勢。但康德、黑格爾的調和對這一問題的解決,為我們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與啟示。并使我們從中得到決定性的啟發,從有機地統一體角度來考察審美判斷的性質問題。
審美判斷作為一種判斷它是形式,它的性質則是它的内容。是以康德、黑格爾的調解是無效的,他們的問題在于将内容中有機的因素分開,将其中的一個因素看作形式,另一個因素看作内容。一個因素載着另一個因素。這樣的機械割裂怎麼能令人信服呢?是以我們的研究将把審美判斷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從整體的結構上去描述,規定審美判斷的性質。正是在這樣一個整體的意義上,我們說審美判斷具有功利與非功利二象性。我們的出發點不是調和,而是從整體上把握,從事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的角度來研究。二象性本身就是審美判斷的性質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當我們旅遊來到一片風光秀麗的山林之中時,我們會被那遠處青青的山峰,眼前涓涓的泉水,清脆悅耳的水聲,充滿生命的綠色枝葉所陶醉。我們會情不自禁的脫口而出道:“真美呀!”這種審美體驗也許是人們常遇上的。美妙的大自然所引起的美感,在許多研究者看來是非功利的。他們可以指出許多妨礙這種美感産生的功利因素。比如欣賞者個人的占有欲,這肯定不會是審美的。比如這片自然區域曾經曆過幾次地形變遷,才變成了現在眼前這個樣子,這隻是科學的研究,也不是審美的。再比如這裡曾遠離城市,交通斷絕,在戰亂年代是人們避難的好去處,這樣也不是審美的。看來由自然風光所引起的美感是非功利的,非也。風光秀麗的大自然,首先應是與人聯系的自然,連綿的山峰,流動的水聲,綠色的生命,正是由于融進了人類的生命而顯出其美麗,大自然正是以它那無比寬闊的懷抱使欣賞它的人從心靈深處感到一種愉快,這些也許是審美者所沒有意識到的。自然美所引起的美感同樣也具有如下的性質,它使審美者入神的恰好是它多姿的形态。它本身是不會具有實踐的、倫理的功利内容的。
自然美所引起的美感,在功利與非功利關系中,作為例子并不典型,是的。也許會有人也這樣認為。這些人可能會更加強調藝術所引起的美感。
藝術是是人類審美判斷的某種物化形态,它和審美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審美性質中的雙重因素錯綜複雜。
一幅繪畫挂在展覽廳裡,來來往往的觀衆從它前邊走過,也許這些人們一眼都不看它,它隻是靜靜地挂在那裡。等待着它的“朋友”。我慢慢地向它走去,穿過人群走到它面前。我全身心都被它占有,我絕不是為了買它,也不是為了讓它對我“說”些什麼,我不求它賜予我任何資訊,我隻想目不轉睛地望着它。
這種審美享受也許是人們常常會遇到的,一首小詩,一隻曲子,一本小說,就會使你全神貫注,如醉如癡。你也許會說,我并沒用任何目的。
審美判斷功利說會認為,你如此被陶醉,一定會很快用錢購買那副畫。那是為了在被這畫弄得如醉如癡,也是值得去買它。或者是你久已想得到那副畫,是以今日一見才如此發癡。錯了。我曾對大廳裡的十幾幅畫如此入迷,但我從來沒有過想買其中哪一幅畫的念頭。我隻知道當我掏錢的時候,那如醉如癡的感覺就會離我而去。
審美判斷非功利說也許會講,你的愉快完全來源于繪畫中色彩和線條在你視覺上所産生的作用,它們是完全不需要功利因素的。也錯了。我并不懂得色彩學,也不會繪畫。另外所有的畫都具有這些因素,而我為什麼偏偏對那幾幅畫産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共鳴?其他的畫也具有這些非功利性,為什麼不能引起我的美感呢?如果我隻是為了尋求畫的非功利性,那麼我同樣會明白,當我考察畫的非功利性時,對畫的深厚情感共鳴同樣也會消失。
是以審美判斷的産生決不是某一單純的因素造成的。那畫(藝術品)能震動人的心靈,并能使心靈得到一種愉快,這難道是毫無功利的嗎?再者那畫的内容本身也不能毫無功利内容。直接的表現形式和間接的功利内容的統一成為審美判斷的内容。而“這幅畫是美的”,這一判斷則正是表達了那統一的内容。
審美判斷中的功利與非功利具有二象性。原因是很簡單的審美判斷的性質應該由它自身的内容(它的結構本身)所決定。無論是自然或人為的事情所引起的審美活動都具有這樣的二象性的性質--即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産生巨大有益作用的功利内容,潛在于直接地非功利的個人審美感受之中。審美即不是為了功利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非功利的目的而産生的。它是由二者的二象性關系在人類心靈中的一種特殊情感反映。正是這決定了審美判斷的性質。
在審美判斷功利非功利二象性的前提下,我們說審美判斷的性質為測不準特性。
當我們把審美判斷放在人類審美活動的曆史長河中加以考察就可以很清楚看出這一特性。
遠在原始時期人類的審美意識還隻是潛在于社會的功利活動之中,沒有獨立的意義。普列漢諾夫對原始藝術的考察告訴我們功利的觀點是先于審美觀點的。當審美意識慢慢地從潛在的發展到萌芽狀态時,它已與功利目的的活動相匹敵。如歐洲洞穴壁畫。它雖是巫術禮儀活動的結果,但同時也具有了審美的意義。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審美意識才終于獨立了出來。藝術作品的産生就是審美意識獨立的一個重要的标志。直接的功利因素離開人類的的審美意識越來越遠。人類的審美需要和享受也就“失去了自私的性質,自然也已失去了它單純的功利性質,因為效用已變成了人性的效用。”(《美學拾穗》第118頁)單純功利性的消失,對事物的直接感性形象的觀照,使審美具有了深刻的人的含義。
人的審美心理結構,正是在從單純功利活動中不斷掙脫,不斷生華中形成的。它每一次掙脫都要抛掉單純的個人的功利目的;每一次升華都逐漸增加着豐富多彩地感情形式内容。這就形成了每一代人的審美意識,它“不僅憑思維,而且要憑一切感覺。”(《美學拾穗》第119頁)在審美感覺中深深地積澱了人類社會的功利内容,熔化了作為個人的自私的直接功利活動,直接可感的現象中潛藏了人類的社會内容。正是在這種審美心理結構中存在着漸漸消失的個人的直接功利内容,和慢慢增長的非功利的深層情感反應。就造成了審美判斷功利與非功利的測不準性質。
從人的感覺上看,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感覺特點,尤其是反應在審美上它們的差異也就會很大。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人是社會性的人,人的各種感覺的内容也就必然是社會性的,人的感覺也應是社會性的。“社會人的各種感覺不同于非社會人的各種感覺。”(《美學拾穗》第119頁)是以人的感覺就不是單純的動物式的單一感覺。它也是社會的産物。而這一社會化的人的感覺又是以個人的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是以它又有特殊的一面。在審美感覺中個人單純的動物式的感覺,在長期的審美曆史行程過程中不斷被沖刷掉,而使感覺更加走向社會的人性的感覺。具體到審美感覺則是脫去了有限的感官需要,而去感受那全部的人類财富。當人們在對一事物進行審美觀照時,事物的感性形象使欣賞者進入了一個深沉的感性感受狀态,此時一切自私的個人的乃至小集團的功利目的都消失在這一感受狀态之中。他将在這一審美享受中,感受到自己和人類站在一起的愉快。審美中的社會功利内容消融在審美的“感”之中。它不像審美的感性形象那麼鮮明準确(這隻是相對于非功利性準确程度而言。)可以準确的認識。但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對于審美判斷的這一情況的研究,若要走出曆史上的困境,我們不能不借助現代的科學方法論來加以解決。
量子實體學中的測不準原理為我們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啟示。它解釋了微觀運動與觀察結果之間的沖突性,解決了由多個因素互相作用而産生的結果及其表達方式。打破了一個事物隻有一個原因的宏觀機械決定論,真是的反映了事物(微觀粒子)運動的規律。經典力學所形成的方法是,當我們知道了一個事物的初始狀态,那麼我們就可以确定它的未來狀态。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研究方法反映在審美研究上,就是近代西方美學界所采用的隻注重審美的一個方面,并由這一方面來決定審美判斷的性質。
由于審美判斷具有二象性,以往的機械決定論的方法,就不能解決審美性質的問題。而量子實體學中的測不準原理對于微觀粒子運動與觀察結果的處理方法,與我們研究的審美判斷的性質問題,具有本質上相同的地方。即都以事物的二象性為前提,存在着事物的運動狀态與測量結果的沖突。
一個系統的性質是由兩個互相排斥的因素所構成,是以這兩個因素對于描述這個系統的性質是缺一不可的,“它們的全體就詳盡無遺地概括了無歧義地表達出來的關于原子客體的一切知識。”(《原子實體學和人類知識論文續編》玻爾,轉引自《科學技術史講義》第226頁)當我們把審美判斷中功利與非功利的關系完整的有機的加以描述時,審美判斷的性質也就确定了--測不準特性。
為了簡單起見,我暫用公式表示為:
G,表示社會功利内容;F,表示感性形象的非功利特征。
G·F>審美判斷
審美是由巨大的社會功利性積澱于直接的非功利的感性形象,所引起的一種肯定性的深層情感反應,是以審美感受往往會大于其結果的表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