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性质构成论(11)
--审美判断本质新论
李琨(元尚)
第四章 审美判断的测不准原理
第一节 审美判断的测不准原理
对于审美判断性质的争论历时千年而毫无结果,但论战的双方却从审美判断的不同侧面为我们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审美判断的全貌。他们的失误之处正在于割裂了有机体的完整性,而各持一端。我们也正是在他们的失误之处发现了解决审美判断性质问题的“契机”,并站在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对此进行研究并试图加以解决之。
审美判断功利说与非功利说的持久论战已引起了美学家们的不满。像康德、黑格尔,他们从折中调和的立场出发,以高度思辨的方法对以往的论战进行精深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论战双方的观点加以调和而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学说。这一调和的结果是,更加深刻的暴露了审美判断的功利与非功利的两重性,即审美判断是功利的,审美判断是非功利的,两判断皆真。康德、黑格尔的调和从何下手呢?困难是非常大的。当然两位美学界的巨人毕竟还是找到了调和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形式与内容之分,从这个基点出发审美判断性质中的争论便可以休矣。康德、黑格尔把功利看作内容,把非功利看作形式。这样功利的内容就潜在于非功利的形式之中。审美判断中功利与非功利的关系,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们就这样调和了双方的论战。但这一调和在西方美学界影响不大。继黑格尔以后,西方当代美学界对于审美判断性质之争更加激烈。大有一派(非功利派)压倒一派(功利派)之势。但康德、黑格尔的调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为我们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与启示。并使我们从中得到决定性的启发,从有机地统一体角度来考察审美判断的性质问题。
审美判断作为一种判断它是形式,它的性质则是它的内容。所以康德、黑格尔的调解是无效的,他们的问题在于将内容中有机的因素分开,将其中的一个因素看作形式,另一个因素看作内容。一个因素载着另一个因素。这样的机械割裂怎么能令人信服呢?所以我们的研究将把审美判断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结构上去描述,规定审美判断的性质。正是在这样一个整体的意义上,我们说审美判断具有功利与非功利二象性。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调和,而是从整体上把握,从事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角度来研究。二象性本身就是审美判断的性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当我们旅游来到一片风光秀丽的山林之中时,我们会被那远处青青的山峰,眼前涓涓的泉水,清脆悦耳的水声,充满生命的绿色枝叶所陶醉。我们会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道:“真美呀!”这种审美体验也许是人们常遇上的。美妙的大自然所引起的美感,在许多研究者看来是非功利的。他们可以指出许多妨碍这种美感产生的功利因素。比如欣赏者个人的占有欲,这肯定不会是审美的。比如这片自然区域曾经历过几次地形变迁,才变成了现在眼前这个样子,这只是科学的研究,也不是审美的。再比如这里曾远离城市,交通断绝,在战乱年代是人们避难的好去处,这样也不是审美的。看来由自然风光所引起的美感是非功利的,非也。风光秀丽的大自然,首先应是与人联系的自然,连绵的山峰,流动的水声,绿色的生命,正是由于融进了人类的生命而显出其美丽,大自然正是以它那无比宽阔的怀抱使欣赏它的人从心灵深处感到一种愉快,这些也许是审美者所没有意识到的。自然美所引起的美感同样也具有如下的性质,它使审美者入神的恰好是它多姿的形态。它本身是不会具有实践的、伦理的功利内容的。
自然美所引起的美感,在功利与非功利关系中,作为例子并不典型,是的。也许会有人也这样认为。这些人可能会更加强调艺术所引起的美感。
艺术是是人类审美判断的某种物化形态,它和审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审美性质中的双重因素错综复杂。
一幅绘画挂在展览厅里,来来往往的观众从它前边走过,也许这些人们一眼都不看它,它只是静静地挂在那里。等待着它的“朋友”。我慢慢地向它走去,穿过人群走到它面前。我全身心都被它占有,我绝不是为了买它,也不是为了让它对我“说”些什么,我不求它赐予我任何信息,我只想目不转睛地望着它。
这种审美享受也许是人们常常会遇到的,一首小诗,一只曲子,一本小说,就会使你全神贯注,如醉如痴。你也许会说,我并没用任何目的。
审美判断功利说会认为,你如此被陶醉,一定会很快用钱购买那副画。那是为了在被这画弄得如醉如痴,也是值得去买它。或者是你久已想得到那副画,所以今日一见才如此发痴。错了。我曾对大厅里的十几幅画如此入迷,但我从来没有过想买其中哪一幅画的念头。我只知道当我掏钱的时候,那如醉如痴的感觉就会离我而去。
审美判断非功利说也许会讲,你的愉快完全来源于绘画中色彩和线条在你视觉上所产生的作用,它们是完全不需要功利因素的。也错了。我并不懂得色彩学,也不会绘画。另外所有的画都具有这些因素,而我为什么偏偏对那几幅画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共鸣?其他的画也具有这些非功利性,为什么不能引起我的美感呢?如果我只是为了寻求画的非功利性,那么我同样会明白,当我考察画的非功利性时,对画的深厚情感共鸣同样也会消失。
所以审美判断的产生决不是某一单纯的因素造成的。那画(艺术品)能震动人的心灵,并能使心灵得到一种愉快,这难道是毫无功利的吗?再者那画的内容本身也不能毫无功利内容。直接的表现形式和间接的功利内容的统一成为审美判断的内容。而“这幅画是美的”,这一判断则正是表达了那统一的内容。
审美判断中的功利与非功利具有二象性。原因是很简单的审美判断的性质应该由它自身的内容(它的结构本身)所决定。无论是自然或人为的事情所引起的审美活动都具有这样的二象性的性质--即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有益作用的功利内容,潜在于直接地非功利的个人审美感受之中。审美即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非功利的目的而产生的。它是由二者的二象性关系在人类心灵中的一种特殊情感反映。正是这决定了审美判断的性质。
在审美判断功利非功利二象性的前提下,我们说审美判断的性质为测不准特性。
当我们把审美判断放在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就可以很清楚看出这一特性。
远在原始时期人类的审美意识还只是潜在于社会的功利活动之中,没有独立的意义。普列汉诺夫对原始艺术的考察告诉我们功利的观点是先于审美观点的。当审美意识慢慢地从潜在的发展到萌芽状态时,它已与功利目的的活动相匹敌。如欧洲洞穴壁画。它虽是巫术礼仪活动的结果,但同时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审美意识才终于独立了出来。艺术作品的产生就是审美意识独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直接的功利因素离开人类的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远。人类的审美需要和享受也就“失去了自私的性质,自然也已失去了它单纯的功利性质,因为效用已变成了人性的效用。”(《美学拾穗》第118页)单纯功利性的消失,对事物的直接感性形象的观照,使审美具有了深刻的人的含义。
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正是在从单纯功利活动中不断挣脱,不断生华中形成的。它每一次挣脱都要抛掉单纯的个人的功利目的;每一次升华都逐渐增加着丰富多彩地感情形式内容。这就形成了每一代人的审美意识,它“不仅凭思维,而且要凭一切感觉。”(《美学拾穗》第119页)在审美感觉中深深地积淀了人类社会的功利内容,熔化了作为个人的自私的直接功利活动,直接可感的现象中潜藏了人类的社会内容。正是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中存在着渐渐消失的个人的直接功利内容,和慢慢增长的非功利的深层情感反应。就造成了审美判断功利与非功利的测不准性质。
从人的感觉上看,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感觉特点,尤其是反应在审美上它们的差异也就会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各种感觉的内容也就必然是社会性的,人的感觉也应是社会性的。“社会人的各种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各种感觉。”(《美学拾穗》第119页)所以人的感觉就不是单纯的动物式的单一感觉。它也是社会的产物。而这一社会化的人的感觉又是以个人的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它又有特殊的一面。在审美感觉中个人单纯的动物式的感觉,在长期的审美历史行程过程中不断被冲刷掉,而使感觉更加走向社会的人性的感觉。具体到审美感觉则是脱去了有限的感官需要,而去感受那全部的人类财富。当人们在对一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事物的感性形象使欣赏者进入了一个深沉的感性感受状态,此时一切自私的个人的乃至小集团的功利目的都消失在这一感受状态之中。他将在这一审美享受中,感受到自己和人类站在一起的愉快。审美中的社会功利内容消融在审美的“感”之中。它不像审美的感性形象那么鲜明准确(这只是相对于非功利性准确程度而言。)可以准确的认识。但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审美判断的这一情况的研究,若要走出历史上的困境,我们不能不借助现代的科学方法论来加以解决。
量子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启示。它解释了微观运动与观察结果之间的矛盾性,解决了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及其表达方式。打破了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原因的宏观机械决定论,真是的反映了事物(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经典力学所形成的方法是,当我们知道了一个事物的初始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它的未来状态。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方法反映在审美研究上,就是近代西方美学界所采用的只注重审美的一个方面,并由这一方面来决定审美判断的性质。
由于审美判断具有二象性,以往的机械决定论的方法,就不能解决审美性质的问题。而量子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对于微观粒子运动与观察结果的处理方法,与我们研究的审美判断的性质问题,具有本质上相同的地方。即都以事物的二象性为前提,存在着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测量结果的矛盾。
一个系统的性质是由两个相互排斥的因素所构成,所以这两个因素对于描述这个系统的性质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的全体就详尽无遗地概括了无歧义地表达出来的关于原子客体的一切知识。”(《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论文续编》玻尔,转引自《科学技术史讲义》第226页)当我们把审美判断中功利与非功利的关系完整的有机的加以描述时,审美判断的性质也就确定了--测不准特性。
为了简单起见,我暂用公式表示为:
G,表示社会功利内容;F,表示感性形象的非功利特征。
G·F>审美判断
审美是由巨大的社会功利性积淀于直接的非功利的感性形象,所引起的一种肯定性的深层情感反应,所以审美感受往往会大于其结果的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