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堰林蔭大道3号線項目通車,将緩解城區擁堵

極目新聞通訊員 羅玉箫 王翔宇

近日,由中建三局承建的十堰市林蔭大道項目3号線正式通車放行。項目通車後,将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友善周邊市民出行,對提升和完善片區城市生活品質、豐富十堰路網結構、加速推動片區經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武當路到天津路僅需4分鐘

“以前從武當路到天津路(天津路到武當路)需要繞好遠,而且還經常容易堵車。現在林蔭大道3号線通車後,不堵車又快,給我們出行節省了不少時間,十堰交通越來越好了。”一名當地市民說。

十堰林蔭大道3号線項目通車,将緩解城區擁堵

十堰市林蔭大道1号線+林蔭大道3号線+“7+1”立體過街工程PPP項目(簡稱十堰市林蔭大道項目),為十堰市包含橋梁及道路的綜合市政工程, 包含林蔭大道1号線道路工程2.89公裡,林蔭大道3号線道路工程3.62公裡,5座人行天橋和1座車行立交橋。

林蔭大道3号線道路南起武當路美地天城小區,向北依次與武漢路、重慶路、天津路交叉,止于天津路民安小區。全長3.62公裡,道路規劃為城市次幹道,雙向四車道,整個道路寬35米。

林蔭大道3号線通車後,從天津路路段可以看到,陸續有機動車進入,紅路燈也已經啟用。駕車以5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從此處向武當路方向行駛,整個過程僅耗時4分鐘。将進一步打通片區交通動脈,優化十堰茅箭區域交通環境,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友善周邊市民出行,補齊片區路網配套不足的短闆,建構“三縱八橫”新路網。

精心施工打造市政工程典型

驅車行駛在林蔭大道3号線上,開闊的車道、嶄新的交通标志、公路兩側良好的生态景觀帶讓人賞心悅目。

作為十堰市的重點市政項目,項目團隊嚴格管理,精心施工,齊心協力破解各種疑難問題。

林蔭大道3号線全線設定3條連接配接線,分别為重慶路互通立交2條、天津路互通立交1條,橋涵工程包括美地天城小區通道、下穿東風鐵路通道、上跨天津路高架及若幹涵洞。

“3号線下穿東風鐵路通道工程箱涵設計位置穿越現狀鐵路填方路基,地質情況複雜多變,人工挖孔樁施工難度大,箱涵倒邊及拆除中央支撐樁施工需耗費大量資源及工期。”項目經理闫學沖介紹說。項目團隊将支護樁空心大截面方樁優化為實心小截面樁,同時将支護樁作為通道主體結構的一部分,既降低了支護樁施工難度,避免倒邊施工,同時也節省工期和成本。

立體過街工程包含文化廣場天橋、人民公園天橋、鄖陽中學天橋、博物館天橋、郵電街口天橋等5座人行天橋及上海路一北京路一重慶路車行立交工程。

上海路立交下有下穿通道,上有跨線橋,主體結構施工需要占既有市政道施工,環境複雜,施工難度較大;通過項目提前策劃與推進,上海路立交采用橢圓形環島打圍,充分利用環島交通疏解的性能在保證交通需求的同時争取最大作業面。

保護百年老樹拓展綠色空間

車輛行駛至林蔭大道3号線靠近武當路美地天城小區路段,可以看到路旁的綠化帶上,一抹盎然的綠意格外引人注目。

這是一棵非常粗壯皂莢樹,樹齡已達150年。樹幹直徑約1.2米,兩個成年人伸開雙臂才能将其環抱。這棵百年老樹,不僅見證了林蔭大道的完美蛻變,也見證了這個城市的日新月異的驚人發展。

十堰林蔭大道3号線項目通車,将緩解城區擁堵

據了解,項目在前期排查中,發現了這棵百年老樹位于3号線道路施工,為了避免損傷古樹,第一時間向市業主機關進行了彙報。經與設計機關商讨,決定對道路線性進行細微調整。“通過局部調整人行道、非機動車道以及綠化帶進行繞行,同時對地下管線進行局部調整,以保護它的根系。”項目技術總工龔政介紹。

“古樹名木是不可再生資源,這些樹已不能簡單地被看作是一棵樹,它更是城市的‘綠色文物’,應該将它們像文物那樣保護起來。”附近的居民紛紛為項目對古樹的保護行動點贊。保護百年古樹是項目打造生态景觀道路的其中一項内容,據介紹,項目借鑒十堰城區其它市政道路的修建經驗,施工時全面考慮通過道路修建改善片區生态環境、提升城市景觀品質,進一步凸顯“在景中建路,在路中布景”的效果,提升道路整體“顔值”。

十堰林蔭大道3号線項目的通車不僅在通行上提供便利,還與片區生态環境等重點工作進行有機結合,拓展了城市空間,開發利用沿線土地,提高了城市的聚集效應,打造交通路和景觀路雙重功能。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