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滿嘴香甜味——壽安酥糖

有多久未曾嘗到童年的味道?有多久街上不再飄揚着聯絡外界的吆喝聲?好像很久了。還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家婆都會從屋裡的櫃子裡端出一盤“甜滋滋”,而我們幾姊妹就像脫了籠子的小鳥一樣,撲騰着跑過去,“甜滋滋”一到手就迫不及待地吃起來,家婆望着我們那幅饞相,眼睛笑的都眯成縫了,這份溫暖的記憶一直保持到現在難以忘懷,而那份滋味一直沁甜到心底,久有回味。長大後才知道那份“甜滋滋”原來就是壽安酥糖。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說到壽安酥糖,這可是溫江三絕之一。它是四川著名的傳統小吃之一,其制作工藝已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香不膩人、甜不見糖、酥不頂口、脆不覺硬,名揚川西。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溫江壽安地區制作酥糖已有300餘年的曆史。據史料記載,溫江酥糖創始人是明末溫江縣壽安鄉著名糕點勞工馬敬山。清光緒二十四年,馬敬山,在吳家場經營“吉祥齋”京果鋪,以生産中式糕點著名,首創獨具風味的新品種——酥糖。因與後漢名将伏波将軍馬援同姓,故取名“伏波牌”酥糖。嗣後,吳家場李土奇開“魁成号”京果鋪進行仿造,取名“老君牌”酥糖。這兩個産品,分别于民國23年、32年的四川省勸業會上赢得“酥糖創始第一家”錦旗和地方名産品金質獎,從此酥糖馳名,銷路擴大。其後,魚凫鎮的“鳳池軒”京果鋪雇請馬敬山之子為技師,生産酥糖。再後又有“壽康村”等京果鋪相繼仿造。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溫江酥糖,有一種溫暖的味道。它采取傳統配方,用料考究,工藝獨特,以白芝麻、精白糖、糕粉、熟面、饴糖、精制菜油為配料,經過制粉、制糖坯等工序,然後取鍋兩口,用暗火分别将粉料溫熱,反複疊制成薄片制成。問世300餘年,是老溫江小時候的味道——香不膩人、甜不粘牙、酥不頂口、脆而化渣。

現在每次回家,一家人圍坐分享在淘寶購買到的酥糖,說說笑笑,小時候甜甜的滋味也躍上心頭。這是一家人親情的傳遞,是一種互敬互愛的展現,暢談美好生活,心裡就像酥糖那樣甜蜜。

拌飯的“媽媽味兒”——溫江醬油

說到川菜之魂,大家腦海裡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郫縣豆瓣,但今天不得不說到與郫縣豆瓣、保甯醋齊名卻漸漸被遺忘的溫江醬油。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小時候,我常能看到媽媽的手作豆瓣醬,而家裡的醬油、醋卻全靠“進口”,每次要抱着兩個罐子跑到供銷社找售貨員購買又或者要等到騎三輪的小商販過來時才能裝滿這兩個罐子。那時候應該也是全村小孩感到最幸福開心的時候了,因為不管是哪一種方式裝滿罐子,我們總可以得到來自媽媽的獎勵——或是一兩顆棒棒糖也或是“貓耳朵”再或者是各種炒貨小食。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我還記得小時候,不喜歡吃米飯,每到吃飯時就哭哭鬧鬧,媽媽特别惱火,這時家婆就會變戲法兒似的端出一碗醬油拌飯,對我來說這無疑是最具誘惑的美味。成年後,我還常常回憶起這份夾雜着世間最溫暖綿長的味道,自己動手拌出來的卻再也不是那個滋味。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直到我上次回家,媽媽端出一碗醬油拌飯說道:“呐,快來嘗嘗你心心念念的醬油飯,嘗嘗和以前味道是不是一樣啊?”一入口,醬酯香氣濃郁、口感鮮美醇厚,久違的醬油味道啊!我對媽媽軟磨硬泡才知道,我們現在所食用的更多是廣式醬油,以前食用的均是溫江醬油,是以媽媽專門托人買回來試試(除了可以在溫江當地購買現在還可以在淘寶購買喲,如有需要自行購買)。

溫江醬油又稱“滴窩油”,創始于清乾隆年間1738年,由江蘇金溪縣人鄭豫昭、彭永年遷來溫江開辦的“诠盛号”、海天春号醬園。後陸續有溫江本土人士開辦湧泉号陳家醬園(溫江柳城鎮慶豐街)、徐家醬園(溫江區和盛鎮新街)、坤盛号王家醬園(壽安鎮萬壽街)。特别是民國期間,醬園業逐漸發展,産品很多,其中滴窩醬油香味俱佳。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大多的私營業主被公私合營成立了溫江縣供銷社和盛食品廠、壽安食品廠、溫江縣釀造食品廠。這是溫江醬油的始祖,也是溫江醬油最輝煌時代,甲于巴蜀,享譽華夏。2009年,溫江特級滴窩油工藝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産品;2013年被四川電視台贊譽為醬油中的“勞斯萊斯”;2014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保護标志産品。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獨具匠心的溫江醬油需按照傳統工藝進行精選大豆和小麥經過精細、浸泡、蒸煮、拌麥面、制曲、露曬發酵、翻醅、濾油等十多個工序作業,勞動強度高,生産批量少,尤其是制曲。露曬常溫發酵和翻醅工序必須按照傳統工藝進行。春天制好的成曲裝入瓦缸,加入鹽水進行常溫曬露發酵,利用夏天環境自然常溫發酵,生醇成脂的微生物才能生長,才能有醬香濃郁,鮮美醇厚的特色。為了保證發酵充分,在曬露發酵過程中必須進行人工翻醬,需經過一年左右才成熟。到後期醬醅發酵呈深紅棕色,還有部分醬汁滲出,即裝入大木桶内貯存,滴出汁水,或壓榨出汁水,或在缸中放入竹籠(插子),将醬渣隔在籠外,從籠中舀取汁水,即成品滴窩油。該工藝總集出春曲、夏醬、秋油的工藝特點,正因為溫江滴窩油生産一直用了200多年的傳統工藝,才保證了溫江醬油百年不變的品質特色。溫江醬油是以号稱醬油中的“愛馬仕”。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

這種傳統的制作工藝無法以現代機器生産取代,除了仰賴經驗老法的釀造師培曲,更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日曬夜露,而制作完成後,那種特殊的濃郁甘甜,并非一般豆麥醬油可以比拟。較中壩醬油、德陽醬油、郫縣豆瓣尚早100多年,溫江醬油實屬整個川西壩子永承的醬油之王。

相信很多小夥伴像我一樣都懷念這種兒時的味道,雖然現在能買到這些“老記憶”的地方越來越少了,但在萬能的淘寶裡,手指點點,就能坐等美味上門。願這份兒時的記憶在這個寒冬裡給大家帶來了更多的溫暖。

壽安人,你有多久未嘗過兒時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