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趙日東帶隊在曲靖面店水庫西山村組野外挖掘時收獲滿滿(蓋志琨提供)。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碩士生孟馨媛在筆者指導下,在專業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學報》上以封面文章發表了對4.2億年前無颌類盔甲魚漫遊憨魚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是時隔30年後,最大真盔甲魚類漫遊憨魚再次現身雲南曲靖“古魚王國”。在這一重要發現背後,卻是一段跨越30年的薪火相傳,四代師生接力完成的科研佳話。
緣山古魚國,亘古四億年,雲南曲靖有“失落的古魚王國”之稱。從1911年至今的110年裡,古生物學家前赴後繼,走遍了曲靖的山山水水,發現了種類衆多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古魚化石,揭開了衆多的演化之謎。“古魚王國”的美譽背後,凝聚着丁文江、張彌曼、朱敏等一代代科學家的心血,在科學家們研究和保護曲靖古魚化石的“接力”中,“古魚王國”正在走向世界。早在100年前,中國地質事業的先驅者丁文江就在曲靖發現了古魚化石,是中國學者最早發現的魚化石。20世紀80年代初,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在曲靖發現的楊氏魚、奇異魚等肉鳍魚類,為脊椎動物由水向陸地演化提供了關鍵的化石證據,在國際上大放異彩。1987年,時為張彌曼院士的博士研究所學生、我國著名古魚類學家朱敏研究員,在滇東收集學位論文資料時,在曲靖南城門城牆附近意外發現一非常完整的盔甲魚類頭甲化石,并于1992年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上給它取了一個非常浪漫的名字——漫遊憨魚。屬名憨魚主要取自其頭甲又大又笨,憨态可掬,而種名漫遊二字取在水中漫遊覓食之意。漫遊憨魚正型标本是一件比較完整的頭甲,揭示了漫遊憨魚頭甲背面的關鍵形态學特征,但是很遺憾的是标本僅有一件,并沒有儲存頭甲腹面的形态學特征。2002年,筆者又成為朱敏研究員的學生,接力中國盔甲魚類的研究。“30年來,我們一直在嘗試找到新的漫遊憨魚化石,但是化石的發現地點位于曲靖古城的南城門附近。如今的南城門已經變成了曲靖市的文化景點,已經無法開展野外挖掘。”2018年,碩士生孟馨媛又成為筆者的學生,碩士論文題目正是“雲南曲靖早泥盆世真盔甲魚類形态學與系統學研究”。是以,我們又對朱敏研究員當年收集學位論文資料時所采集到的未描述的其他盔甲魚的标本進行了仔細梳理,結果有了意外驚喜,我們竟然發現了一條漫遊憨魚的“漏網之魚” !
2018年,研究團隊在曲靖面店水庫附近開展野外調查時,又在西山村組深灰色粉砂岩中采集到了漫遊憨魚的另一件關鍵化石,這完全是一個新的地點和新的層位,這主要得益于國家重大水利工程車馬碧水庫引水隧道工程在曲靖施工,一條穿山越嶺的高原輸水隧洞把車馬碧水庫的水引到曲靖,隧洞出水口就在曲靖經開區面店水庫大壩下方的小山坡,是以挖掘隧道所挖掘出來的大量西山組深灰色粉砂岩都堆放在這裡,經過研究團隊持續不懈的努力,終于找到了第三塊較為完整的漫遊憨魚的頭甲。蓋志琨
【來源:曲靖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