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赵日东带队在曲靖面店水库西山村组野外挖掘时收获满满(盖志琨提供)。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孟馨媛在笔者指导下,在专业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对4.2亿年前无颌类盔甲鱼漫游憨鱼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时隔30年后,最大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再次现身云南曲靖“古鱼王国”。在这一重要发现背后,却是一段跨越30年的薪火相传,四代师生接力完成的科研佳话。
缘山古鱼国,亘古四亿年,云南曲靖有“失落的古鱼王国”之称。从1911年至今的110年里,古生物学家前赴后继,走遍了曲靖的山山水水,发现了种类众多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古鱼化石,揭开了众多的演化之谜。“古鱼王国”的美誉背后,凝聚着丁文江、张弥曼、朱敏等一代代科学家的心血,在科学家们研究和保护曲靖古鱼化石的“接力”中,“古鱼王国”正在走向世界。早在100年前,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者丁文江就在曲靖发现了古鱼化石,是中国学者最早发现的鱼化石。20世纪80年代初,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在曲靖发现的杨氏鱼、奇异鱼等肉鳍鱼类,为脊椎动物由水向陆地演化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在国际上大放异彩。1987年,时为张弥曼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我国著名古鱼类学家朱敏研究员,在滇东收集学位论文资料时,在曲靖南城门城墙附近意外发现一非常完整的盔甲鱼类头甲化石,并于1992年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给它取了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漫游憨鱼。属名憨鱼主要取自其头甲又大又笨,憨态可掬,而种名漫游二字取在水中漫游觅食之意。漫游憨鱼正型标本是一件比较完整的头甲,揭示了漫游憨鱼头甲背面的关键形态学特征,但是很遗憾的是标本仅有一件,并没有保存头甲腹面的形态学特征。2002年,笔者又成为朱敏研究员的学生,接力中国盔甲鱼类的研究。“30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找到新的漫游憨鱼化石,但是化石的发现地点位于曲靖古城的南城门附近。如今的南城门已经变成了曲靖市的文化景点,已经无法开展野外挖掘。”2018年,硕士生孟馨媛又成为笔者的学生,硕士论文题目正是“云南曲靖早泥盆世真盔甲鱼类形态学与系统学研究”。因此,我们又对朱敏研究员当年收集学位论文资料时所采集到的未描述的其他盔甲鱼的标本进行了仔细梳理,结果有了意外惊喜,我们竟然发现了一条漫游憨鱼的“漏网之鱼” !
2018年,研究团队在曲靖面店水库附近开展野外调查时,又在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采集到了漫游憨鱼的另一件关键化石,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地点和新的层位,这主要得益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车马碧水库引水隧道工程在曲靖施工,一条穿山越岭的高原输水隧洞把车马碧水库的水引到曲靖,隧洞出水口就在曲靖经开区面店水库大坝下方的小山坡,因此挖掘隧道所挖掘出来的大量西山组深灰色粉砂岩都堆放在这里,经过研究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第三块较为完整的漫游憨鱼的头甲。盖志琨
【来源:曲靖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