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望曆史——鴉片戰争背後的經濟原因

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的兩次鴉片戰争的經過,想必各位看官都是非常熟悉的,這裡不再贅述,需要說說一般曆史課本上沒說透的問題。

回望曆史——鴉片戰争背後的經濟原因

鴉片戰争

十九世紀初,英國的資産階級工業革命已經進入到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大機器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是以就産生了和今天很多行業出現的類似問題——産能過剩,到了1825年前後,這種情況已經變得比較嚴重了。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是:資金、勞動力和市場。而這一時期,對于英國來說,為這些生産過剩的産品找到市場就成了當務之急;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問題也讓英國一籌莫展,那就是中英兩國之間巨大的貿易順差,中國出售給英國茶葉、生絲、瓷器、絲綢和藥材而英國方面試圖向中國推銷的呢絨(抱歉不要,俺們天朝有錢人穿絲綢,窮人穿麻布;1786年~1829年間英國曾先後8次來中國推銷棉紡織品均告失敗)、金屬制品(主要是餐具,這個就更扯了,俺們盤子、碗都是瓷器不比你們英國有錢人用的差,俺們吃飯總筷子,刀叉是啥?)都沒有銷路。中國人隻要銀子,是以當時在唯一的廣州口岸從英國來的商船上拉來的往往就是一整船銀子。并且當時清廷隻開放廣州一個口岸,而且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來壟斷進出口業務,咱們的十三行還經常拖欠外國客商的貨款,鴉片戰争後的賠款就有相當一部分是補付貿易欠款的。是以,當時英國面對兩大難題(國内産能過剩/中英貿易巨大順差)基本上是無法通過目前已有的貿易形式解決的,就算是從殖民地能夠掠奪來銀子支付給中國的貨款,那也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并且銀礦也不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絕,這種情況是難以為繼的。

回望曆史——鴉片戰争背後的經濟原因

馬戛爾尼訪華

乾隆時期的一個重要的曆史事件與鴉片戰争的爆發有着深刻的聯系,即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訪。可以說這是一次雙方都不爽的完全失敗的外交事件,首先雙方就使團應向乾隆皇帝施以何等拜見禮儀展開争論,可見當時完全沒有禮賓司,最後英國人以單腿下跪的方式拜見了乾隆皇帝。這然後就該談正事兒了,可雙方又存在着嚴重的資訊不對稱,今天回過頭看,當年的英國使團實際上是打算和大清國建立正式的貿易關系(還沒有建交),是以就帶了很多當時英國産的商品,結果大清皇帝會錯了意,把英國人當成了來朝拜的外邦蠻夷(當時在大清眼裡除了中國都是蠻夷),就表示我天朝上國要啥有啥(當然不是這樣),你們這些東西都是些奇技淫巧,俺們這兒早就玩兒膩了,下去領賞回吧。這樣一來,英國希望通過正常貿易來進行兩國商品交換的願望就此落空。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英國在南亞的殖民地印度,英國當然也希望在印度銷售本國的商品,還是紡織品(英國早期工業革命的重要行業就是紡織業,蒸汽機帶動的是紡織機,“羊吃人”指的也是由于紡織業需要大量羊毛,而侵占土地用于飼養綿羊的嚴重情況)。看過由本·金斯利主演的《甘地傳》的看官應該記得影片中有大量的甘地帶領印度人民自己織布的情景,就是為了抵制英國的紡織品。印度當時可沒有大清那麼富有,國家的規模也要小得多,那到底怎麼讓貧窮的印度人民變成有消費能力的海外市場呢?在這樣一個非常關鍵的曆史時刻,罂粟走上了曆史舞台。

回望曆史——鴉片戰争背後的經濟原因

罂粟

當英國殖民者們發現了印度的氣候和土壤适合種植鴉片時,幾乎一下子就解決了當時所面臨的所有遠東難題:讓印度人種植鴉片(隻許種不許吸),發給印度人們工錢,保證他們的勞動積極性,讓他們購買英國的紡織品,再把鴉片賣給中國,換回寶貴的銀子,就不用再去千山萬水地弄銀子來購買他們需要的中國貨物了,巨大的逆差就這樣被解決了,雖然鴉片貿易是可恥的,但想出這個一舉多得的方法的人絕對是個天才。後來的史實各位都了解了,這裡不再贅述。

最後再來說說鴉片戰争的另外兩個影響(不是背後的經濟原因),一個是對内的,與經濟有關;另一個是對外的,與周邊的國際關系有關。

首先,由于鴉片貿易的産生,大清不久之後就由順差國變為逆差國,白銀大量外流。這裡要補充一個背景,當時的清朝采用的是雙貨币流通制度,即“銀”與“錢”。“銀”就是白銀,國内的富貴階層才能接觸到,國際貿易中也使用它作為結算貨币,相當于今天的美元;而“錢”指的是制錢(圓形方孔的銅錢)。“銀”與“錢”之間是有一個兌換率的,當白銀大量外流之後,就造成了“銀貴錢賤”的情況,農民和手工業者出售自己生産的糧食和商品時換來的是“錢”,而向政府繳納賦稅時則需要兌換成白銀,銀價高漲,無形中大大增加了百姓的負擔,深深地傷害了王朝的肌體。現實中的鴉片使得大清的國民迷失在袅袅青煙中,畸形貿易導緻的金融危機最後壓垮了整個王朝。

回望曆史——鴉片戰争背後的經濟原因

中日甲午戰争

另一個影響可以說更緻命。兩次鴉片戰争之間的1853年,美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了落後的日本(真是落後,方方面面都比大清差遠了,但是日本在被打開國門後堅定不移地脫亞入歐,向西方國家學習),但是日本實在是又小、又窮又沒資源,列強們壓根就連侵略日本的心情都沒有,就在簽了一堆不平等條約後把日本扔在一邊了,這樣日本就真的成了一個觀衆,接下來他就看到了大清在列強面前表現出的羸弱,于是妄圖滅亡中國的野心在那個時候就種在了日本一代人的心中,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在之後的近50年的時間裡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戰争災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