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溫州土生土長的吃貨,從瘦子吃成一個胖子,對溫州一些老的傳統美食又愛又恨!

說起代表溫州的食物有很多,但承載90後的溫州美食卻和老一輩的美食截然不同。
說起老一輩他們愛吃魚丸,敲魚,燈盞糕,麻糍,薄餅,好有永嘉的麥餅,當然這些地方有很多東西也很多,但随着時間的變化,好吃的溫州匠心美食卻悄悄改變。
鴨舌,現在很多酒桌上必備的冷盤,發現突然長大的我不太愛吃了,可小朋友卻很愛。(初旭,藤大家都知道)
薄餅,溫州到了吃薄餅的節日,你會發現菜場人從衆,人擠人排隊買薄餅的超多,價格也比平時翻一倍,但還是絡繹不絕。(菜場都有,松台南門)
魚丸,可能大家也是超愛,醋和胡椒粉是靈魂。有人說雙蓮橋,有人說阿紅(我還是最愛西城路的阿龍)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燈盞糕,加肉加蛋來一個,是長輩們以前的豪華美食,到了現在我們可以加鮑魚,也算噱頭滿滿。(矮人因該第一吧)
馄饨,雖然很多地方都有,長人算是早的,但我還是喜歡路邊風騷遊走的旦旦旦。(長人馄饨)
其實東西很多,但大家還是想看看現在年輕人愛吃的。
糯米飯,現在的糯米飯價格也重新整理着我的認知,漢忠算是第一了吧,三姐妹,路邊小店,但都感覺變了味,小時候的1.5元可頂半邊天。個人還是偏愛二初門口的糯米飯,還有米面最接地氣,蘭蘭還是比較傳統,就是有點貴。
飯團首選九山那邊的甜飯團,随着名氣變大,排隊的人太多,也就懶得去了。
溫州泡泡,從闆車進化到店面,從店面到連鎖。但是味道卻改變了,讓女人愛拍照的白鹿,到連鎖的胡爸爸,潘橋,都是缺少一點兒時味道,最接地氣的瓯海二高也因為東西太多而味道變得不一樣,還有杏花路的芙蓉,從冷飲和泡泡搬至路邊店面後生意也一落千丈。
個人最愛的還是現在百裡路國小的老太婆泡泡,開了20多年,真材實料的牛肉,牛肉餃子,糖醋,在油中加入菜油,使得别具一格。
西城路的滑溜兒,雖然以前西城路江邊最正宗後來但時過境遷消失了,他家雙笙娒還能成為唯一現有的味道繼承者。
翠微的生煎,從一早就排隊,讓很多老一輩的吃貨不遠千裡一買一大袋。
下呂浦的張記羊雜也很很多下呂浦的人的記憶,雖然味道一年不如一年,但還是很多人沖着記憶的張記不遠千裡來一碗熱騰騰的羊雜面。
溫州有很多遺珠,被如今的連鎖還有亂七八糟的外賣分流,使得生意也有所影響,但是堅持如今,也是讓現在的人們有所惦念,不至于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