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紮山下三個民族三種語言親如一家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用戶端訊 日前,以“奮楫新時代建功新海東”為主題的媒體海東行活動采訪團走進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杏兒藏族鄉,感受藏鄉濃濃的石榴情。

杏兒鄉位于民和縣最南端,地處甘肅省和青海省兩省交界的日紮山下,距離民和縣城110公裡,是民和縣唯一的藏族鄉,全鄉總面積65.4平方公裡,下轄7個自然村32個社,居住着925戶4536人,是一個藏、土、漢族和諧相處、多元文化并存的多民族聚居鄉鎮。

聽說村裡來了客人,68歲的土族群衆李多吉便熱心地邀請記者去他家坐坐。走進家門,是幹淨整齊的庭院和寬敞明亮的客廳,茶幾上擺放着幾種水果,李多吉忙不疊地招呼大家,不停給大家手裡塞自己種的軟兒梨。

協拉村是一個藏、土、漢族雜居的村莊,全村共有97戶459人,其中勞動力197人。一直以來,各民族間親如一家,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了解、互相包容,得益于黨和政府的各項好政策,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我們協拉村有800年的曆史,自古以來,藏族和土族分别生活在村裡河流的兩岸,漢語、藏語、土語我們都會說,村裡誰家有婚喪嫁娶,誰家在蓋房,隻要招呼一聲,大家都會過去幫忙。”協拉村黨支部書記宋他郎對記者說。

幾年前,村民倪尖措家裡的草棚意外起火,左鄰右舍甚至全村群衆都趕來救火,但因為草棚裡堆積了大量幹草和柴火,加上深秋天氣幹燥,面對大火,村民束手無策,短短幾個小時内草棚化為灰燼。

正當倪尖措為秋冬牛羊的口糧發愁時,村裡人送來了面粉、食用油以及各種生活必需品,還有各自家裡囤積着給牛羊過冬的草料。“我當時很感動,村裡人把自己的草捐給了我,村上還組織給我捐款修了新草棚,這幾年日子越過越好,我始終忘不了黨和政府還有村裡人給我的幫助。”倪尖措誠懇地說。

在大莊村,黨支部書記安桑傑向記者們介紹了近年來村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莊村一、二社68戶群衆原來居住在半山腰的溝岔梁上,居住分散,生活用水要到溝岔裡去背,沒有硬化路,下雨天出不了門,生活環境非常艱苦。2014年,在黨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扶持下,68戶群衆全部搬遷到了山下,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用上了甘甜安全的自來水,硬化路通到家門前,文化廣場、村級服務中心和體育休閑設施一應俱全,大家的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鄉黨委書記白蒼華介紹,近年來,杏兒鄉以實施“基層組織建設、宣傳教育、平安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脫貧攻堅、民生保障”七大工程為主線,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全鄉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同時,杏兒鄉各族群衆在長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中互相借鑒、互相吸收、互相補益,創造了共居、共存、共學、共享、共建的社會文化條件,構成了各民族之間的信任、合作、互惠、共融的村落共同體。2018年至2019年,杏兒鄉連續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示範機關”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為持續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杏兒鄉結合實際、創新形式,全面開展“漢語+少數民族語”學黨史雙語宣講活動,全鄉包村幹部、各村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各自特長優勢,分别用漢語、藏語、土語向黨員群衆講述近代中國民族複興的曆史任務、中國共産黨的建立等黨史知識,用質樸的語言講身邊事、話身邊情,進一步激發了廣大黨員群衆愛黨、愛國情懷,堅定了共産主義理想信念。

深秋時節,山坡上金黃色的山杏葉浸染着日紮山下這個團結和諧的藏鄉,遠處學校裡傳來學生們齊聲唱的藏族歌曲《牽着你的手》,醉人的歌聲唱出了這片土地上各族群衆共同的心聲,也唱出了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