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扎山下三个民族三种语言亲如一家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日前,以“奋楫新时代建功新海东”为主题的媒体海东行活动采访团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感受藏乡浓浓的石榴情。

杏儿乡位于民和县最南端,地处甘肃省和青海省两省交界的日扎山下,距离民和县城110公里,是民和县唯一的藏族乡,全乡总面积65.4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32个社,居住着925户4536人,是一个藏、土、汉族和谐相处、多元文化并存的多民族聚居乡镇。

听说村里来了客人,68岁的土族群众李多吉便热心地邀请记者去他家坐坐。走进家门,是干净整齐的庭院和宽敞明亮的客厅,茶几上摆放着几种水果,李多吉忙不迭地招呼大家,不停给大家手里塞自己种的软儿梨。

协拉村是一个藏、土、汉族杂居的村庄,全村共有97户459人,其中劳动力197人。一直以来,各民族间亲如一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各项好政策,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我们协拉村有800年的历史,自古以来,藏族和土族分别生活在村里河流的两岸,汉语、藏语、土语我们都会说,村里谁家有婚丧嫁娶,谁家在盖房,只要招呼一声,大家都会过去帮忙。”协拉村党支部书记宋他郎对记者说。

几年前,村民倪尖措家里的草棚意外起火,左邻右舍甚至全村群众都赶来救火,但因为草棚里堆积了大量干草和柴火,加上深秋天气干燥,面对大火,村民束手无策,短短几个小时内草棚化为灰烬。

正当倪尖措为秋冬牛羊的口粮发愁时,村里人送来了面粉、食用油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还有各自家里囤积着给牛羊过冬的草料。“我当时很感动,村里人把自己的草捐给了我,村上还组织给我捐款修了新草棚,这几年日子越过越好,我始终忘不了党和政府还有村里人给我的帮助。”倪尖措诚恳地说。

在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安桑杰向记者们介绍了近年来村庄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庄村一、二社68户群众原来居住在半山腰的沟岔梁上,居住分散,生活用水要到沟岔里去背,没有硬化路,下雨天出不了门,生活环境非常艰苦。2014年,在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下,68户群众全部搬迁到了山下,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用上了甘甜安全的自来水,硬化路通到家门前,文化广场、村级服务中心和体育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大家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乡党委书记白苍华介绍,近年来,杏儿乡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宣传教育、平安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民生保障”七大工程为主线,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杏儿乡各族群众在长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补益,创造了共居、共存、共学、共享、共建的社会文化条件,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信任、合作、互惠、共融的村落共同体。2018年至2019年,杏儿乡连续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杏儿乡结合实际、创新形式,全面开展“汉语+少数民族语”学党史双语宣讲活动,全乡包村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优势,分别用汉语、藏语、土语向党员群众讲述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党史知识,用质朴的语言讲身边事、话身边情,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爱党、爱国情怀,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深秋时节,山坡上金黄色的山杏叶浸染着日扎山下这个团结和谐的藏乡,远处学校里传来学生们齐声唱的藏族歌曲《牵着你的手》,醉人的歌声唱出了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共同的心声,也唱出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