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祯

中秋是到沂蒙山區登崮觀賞秋景的最佳季節。崮頂上秋高氣爽,漫山遍野的山花競相開放,讓你眼花缭亂。到崮頂吸一口新鮮空氣,頓覺心曠神怡。各種野草給山崮鋪上了一層厚厚的地毯,風吹草動,像大海的微波,跌宕起伏,人們給它起了個漂亮的名字——崮上草原。草叢裡的野花比比皆是:你看那依附别人吹着喇叭爬高的牽牛花,臉蛋鼓得彤紅彤紅的。各色各樣的步步登高花,白色的射幹花,開着橙紅花的山丹丹,開紫花的沙參、桔梗,上百種野花,千姿百态,讓人感覺到是一種美的享受。可我卻情有獨鐘的更愛那一片片雪白雪白的山韭花。
山韭花,也叫野韭花,就是山韭菜秋天開的傘狀小白花。山韭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葉片上生有絨毛,顯得比園生韭菜粗糙。味辛辣,略帶膻味,葉花都能食用,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在沂蒙山區的農村,自古以來就有食用山韭菜的習俗。春夏兩季,人們喜歡把山韭菜采回家炒着吃,有時也包餃子吃,或涼拌。到了秋天,人們喜歡采它的花回家加上蔥、花椒、姜、薄荷等佐料做成韭花醬,其美味可口。在農村,幾乎家家都做,一直吃到來年。山韭花盛開的季節,人們用當年收獲的大豆做成豆腐,趁熱蘸着韭花醬吃,實在是一道美味佳肴。
山韭花不但是莊戶人家的美味小吃,在戰争年代也為革命做出過很大貢獻。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的一個堂叔李永景從西安回老家探親。他是1942年參軍的老兵,一開始在區中隊,後轉為八路軍正規部隊,一直到抗美援朝戰争結束轉業到地方工作,在西安市某醫院任黨委書記兼院長。這次回家正值中秋節,他叫我陪他到山上轉一轉,看看家鄉的變化和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我首先來到了東漢崮下,這裡曾是當年郭莊區中隊的駐地。他老人家一眼發現了一片雪白的山韭花,回頭對我說:“侄子,你看這山韭花多新鮮呀,我已經很多年沒看到過它了。一看見山韭花,我就想起了當年在這裡打遊擊的那些個艱苦歲月。想想那時候太艱苦了,幾乎天天在山上與日本鬼子、國民黨頑固軍藏貓貓,吃的全憑老百姓、村地下黨組織偷偷送上山來的糠煎餅、菜團子,有時幾天連這個也吃不上,隻能吃野菜充饑。開春就薅山韭菜吃,直到秋天吃完山韭花。因為它有點辣味,能促進飲食。靠它對着其它粗飯、野菜就能很快下咽,填飽肚子。後來,到了别的地方,就沒那麼幸運了。有時被敵人圍困的時候,我就想起來沂蒙山區的野菜、山韭花。就是到了和平年代,我還時而想念故鄉的山韭花。這大概就叫鄉愁吧。”說完,他說今天一定得帶點山韭花回家,做點韭花醬,買塊豆腐,咱爺倆美美的喝上一杯……。
我從小吃着山韭花長大,經過堂叔的一番講述,我對山韭花又加深了認識,這就是我獨愛山韭花的原因吧!
(圖檔源自網絡)
【作者簡介】李春祯,沂水縣泉莊鎮西郭莊村人,1951年生,農民。1968年于沂水縣第九中學國中畢業。自幼酷愛文學,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創作、搜集整理民間故事、民歌、民謠等。曾在國内外報刊、雜志、書籍多次發表作品。參加過《農曆十七》院線電影拍攝(中央6套播出);2019年4月出版、發行民歌專輯《崮鄉情歌》。
<b>《當代散文》</b>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壹點号當代散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