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傳說是一個富含文化意味的典故,是一桶有助于前行的營養液,無論它是載于正史、鄉志,還是口口相傳于民間邑裡。
“三高村,五固城,一溜唐馬到宋佛”(佛,新鄉縣人讀“feng”),此言在老一輩鐵西新鄉縣人中廣為流傳,它承載了一代代人太多的鄉愁與無限回味。
如今以“三郭二崔一張姜”為人口大戶的大召營在“唐朝時已有人居住于此”,其轄“五固城”“五唐馬”。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汲縣新中鄉(今大召營張固城)喜得叛臣南越國丞相呂嘉之首級,而改新中鄉為獲嘉,并置縣。後因朝代更疊,獲嘉縣城幾經遷移,539年始定今址,新中鄉城池亦因時局動蕩、政治地位的廢棄,無奈得“故城”之名。
荒城廢址漸漸為百姓遺黎所用。随着明初山西移民在新鄉的入駐、開發,廢棄的老獲嘉縣城周遭人氣漸旺,形成了仝固城、張固城、王固城、丁固城、張丁固城。
大召營西側的“胡韋線”,即是傳說與現實并存的“一溜唐馬到宋佛”。唐朝時,大召營的住戶以此處的鹽堿地為牧馬場,得地名“唐馬”。
“五唐馬”形成于明清兩朝。明初山西移民在唐馬居住、開拓、繁衍生息,逐漸有了“李唐馬”“張唐馬”“馬唐馬”三個村落。
村落的拓展、成型,有時如同個體的情緒一般充滿悲辛交集。明永樂朱棣朝時從山西移民居于李唐馬村西頭的張氏族人,在嘉靖朝因張緝之女被冊封為順妃,其居住地改稱皇親唐馬村;清中期,張唐馬村則因二兄弟不睦,分村而居,東張唐馬村由此出現。
從大召營的唐馬諸村到翟坡的宋佛,是一段空間的轉移,是從一個個往事到另一個傳說典故的探究。趙宋王朝時因黃河、沁水泛濫,一石佛被沖送于此,得名“宋佛”。明朱棣時,從山西移民于此的張氏,因其居地與村北一地重名,故取名“小宋佛”。
“大宋佛不大,小宋佛不小”。小宋佛村中保留至今的明佛造像護佑着這方水土,邑人屢屢虔誠拜之。

所謂“心中有佛,四觀皆佛”。移民的遷徙、村落的規制成型無不透露出古人的無奈、艱辛、智慧,焦灼的眼神漸漸有了對人生地不熟的大自然的悟透,他們赢了,“一溜唐馬到宋佛”是他們筚路藍縷開創的留與後人的圓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