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東薛氏從地方豪強到愛國将軍的轉變之路

河東薛氏從地方豪強到愛國将軍的轉變之路

薛仁貴是唐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征戰數十年,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

其子薛讷,官至大元帥、宰相;孫薛嵩,官至六州節度使、高平郡王;重孫薛平,官至太子太保、南韓公;玄孫薛從,官至上将軍、河東縣子。

蜀漢滅亡後,河東薛氏這一族入駐中原的地方豪強,何以在整個北朝和隋唐得到延續?

亂世豪族,門風勇武

薛仁貴出身的河東薛氏世族,屬于從蜀地内遷至河東的社會力量,在當時的門第觀念中,極被蔑視。

高門士族往往不願意出任武職。要取得社會地位,通過武職升遷成為薛氏家族仕宦之路的捷徑。

河東薛氏從地方豪強到愛國将軍的轉變之路

勇武粗豪的門風,讓薛氏族人務實且不計較,他們積極融入社會,每一步都落實到實際。

族人眼界不止于仕宦,為上升為高門世族,薛氏開始重視文化。“到薛湖一支,尤精于學術”許多人都成為國内名重一時的人士。

仕宦和學術化促使薛氏列入郡姓,家族地位的提高促進薛氏的政治文化影響的進一步擴大。

家族成員獨具使命感,薛氏的代表人物薛聰,就曾在皇帝面前力辯薛氏非“蜀”。薛氏還建立了一套“源遠流長”的家譜,凝聚家族。

到了薛道衡,他是河東薛氏在政治文化兩方面最高成就的代表,“聲名籍甚,無競一時”。

薛仁貴作為這樣背景下的薛氏子孫,自然承擔了薛氏興盛的使命與責任。

這個家族完整的經曆了整個北朝和隋唐這段漫長的曆史,連綿不斷的文化傳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中興家業,以行動教育子孫

薛仁貴是北魏将領薛安都的六世孫,隋末的戰亂,到仁貴時已衰落到“貧賤,以田為業”的地步了。

當年家族由蜀地外族,以“英勇粗豪”門風一往無前,無所顧忌,跻身中原勢族。

家道中落的薛仁貴,因妻子一句“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的勸誡,以白衣投軍,骁勇善戰,逐漸顯達。

顯然是家族門風和薛氏血液,讓他有别于一般布衣文士,豪勇無匹,敢于沖鋒陷陣,為命運翻盤。

河東薛氏從地方豪強到愛國将軍的轉變之路

薛仁貴一生功勳卓著,更是将振興家族的情懷上升到忠君愛國,保家衛國之上。

他帶領子孫長期戎馬,"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 均是薛氏家族對國家的貢獻,其子孫更是将勇武豪俠之風卻沿襲不替。

史書上有這樣一段記載,閏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水沖至玄武門,保護皇帝的人大多都已逃命去了,獨薛仁貴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以救高宗。

薛仁貴長期戎馬生涯,而未能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但他以實際行動影響,帶領着子孫後代報效國家。“英勇粗豪”的門風在他這上升為“精忠報國”。

薛仁貴衍傳的十二世裔孫四十七人和其它河東薛氏裔孫三百三十餘位文武官員,為唐朝立國的二百八十九年,相繼的二十一位皇帝盡忠報國,為中國曆史的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業。

“薛家将”的家族門風與傳承是中國古代“愛國為民”的光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