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海鈎沉:山東淄博高青陳莊遺址與齊胡公史事

盡管自西周建制伊始,齊國就是藩屏周室的重要諸侯國,但傳世文獻中有關西周時期齊國曆史的記載十分稀少。考諸史籍,着墨相對較多的當屬西周中後期齊胡公與齊獻公的君位之争。姜尚受封後,傳四世而至哀公。周天子因紀侯讒言而烹殺哀公,立哀公弟“靜”為胡公。齊胡公将都城由營丘遷往薄姑。最終,哀公同母少弟“山”,“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自立為獻公。由于《史記》等文獻記載言辭簡略,關于這段史事的詳細情況無從知曉。2008—2010年,考古人員在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花溝鎮陳莊村東南,陸續發掘出西周時期的城址和墓葬,為探索上述史事的細節提供了線索。

周室支援胡公即位

據學者考證,從哀公被烹至獻公自立,可能曆時數十年,前後經曆了懿、孝、夷、厲四位周王。關于這段在齊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史事,雖然《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較為詳細,但也僅用寥寥數語勾勒出前後輪廓,至于具體過程卻不着一字。高青陳莊遺址中M35(墓葬)出土的一對青銅簋,為探究此段史事細節提供了思路。

史海鈎沉:山東淄博高青陳莊遺址與齊胡公史事

“引簋”共2件,銘文相同。銘文内容交待,周天子親自冊命“引”掌管齊師,賞賜其“彤弓一、彤矢百、馬四匹”,命其統帥齊師出征。最終“引”不負王命,得勝而歸,鑄造此簋以為紀念。

李學勤認為,引簋與被判定鑄于周孝王之世的五年師■簋,在形制、紋飾以及銘文内容上均相近。特别是後者銘文亦記載周王指令師■赴齊作戰。李學勤據此推斷,引簋與五年師■簋的鑄造背景相同,“應屬于同一時事”。

根據上述考證,我們對于傳世史料中哀公被殺至胡公即位前後的史事“留白”,似可作如下推測。

首先,在此期間,齊國發生了較嚴重的政治或軍事動蕩,以緻周天子需動用軍隊進行彈壓。

其次,考諸史籍,在此期間最可能引起齊國動蕩的因素,就是哀公與胡公之間的權力更替。如果說烹殺哀公是“惑于”紀侯讒言,那麼扶立胡公,則是周王直接幹預齊國最高權力歸屬。正如李學勤所言,“懿王殺哀公,幹預齊國内政,孝王繼續其事,是合乎情理的”。兩件青銅簋所述之事,很可能就是幹預行為之一。從胡公最終被殺的結果來看,胡公即位前後應遭到來自國内政治勢力的強烈反對,但周王室的政治立場則極為明确——扶立胡公。我們似可推測,周王室扶立胡公,曾遭遇齊國内部反對;為穩固胡公統治,周天子指令“引”率“齊師”彈壓反對勢力。

再次,“引”率“齊師”征伐的對象,很可能是反對胡公繼位的齊國内部勢力,因為與同時期其他軍事銘文相比,引簋銘文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并未交待征伐對象。造成這種情況的最大可能是,“引”的彈壓對象是與自己同宗共祖的齊國公室成員,雖勝不榮。故雖作器以銘功,卻故意省略交戰對象。

胡公遷都尋求軍事庇護

齊胡公繼位後的首件大事便是遷都薄姑。以往學者認為,胡公遷都不外乎為躲避國内外反對勢力的追逼。然而,據學者考證,從即位遷都至被殺,胡公經過了一段較長的安定時期,李零認為胡公曆經孝、夷、厲三世。換言之,胡公遷都似乎不僅僅是消極的避難行為。

據李學勤、李零等考證,“齊師”受周王直接節制,是周天子“駐屯東方的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引”雖為齊國貴族,但身為王臣,受王命掌管“齊師”。另據考古資料顯示,出土引簋的陳莊城址,具有濃厚的軍事要塞特征。首先,城址僅南牆中部有一座城門可供出入,其餘三面城牆均未發現缺口;牆垣外側有2—4米壕溝環繞,可謂易守難攻。其次,考古學家鑒定遺址中的炭化植物遺存後發現,城内非農作物中,黍亞科和豆科植物數量各占40%,另有野大豆、藜科、苋科等物種,均屬戰馬飼料。最後,城址内多座墓葬中發現了戈、矛等兵器,還發現5座馬坑和1座車馬坑,進一步反映了城中有軍人駐紮。結合墓葬及出土遺物來看,似可認為陳莊城址應是“齊師”最高長官“引”(或其家族)的封邑所在地。“引”及其所率領的“齊師”,長期屯駐高青陳莊城附近。

據《左傳》昭公九年杜預注、《後漢書·郡國志》《水經注·濟水注》所載薄姑地望,薄姑城位于古代博昌縣,即今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内,與高青陳莊遺址鄰近;兩地俱在營丘(今淄博市臨淄區)西北,更遠于齊東境的紀國。由此可見,胡公遷都于薄姑,既便于與“齊師”聯絡,更可以受其直接保護。

綜上所述,根據對出土資料的分析并結合傳世文獻,我們似可對哀公被殺至獻公自立期間的史事予以合理推測。周天子烹殺齊哀公後,出于某種目的而扶立哀公諸弟之一的“靜”即位(即胡公),進而引發齊國公室姜姓宗族成員間的争鬥和分裂。為確定胡公君位穩固,周王室指令身為齊國貴族但受王命而掌管齊國軍隊的“引”,統率“齊師”大力支援胡公。齊胡公即位後,為了遠離反對勢力盤踞的營丘城,更為了獲得軍事翼護,遂向“齊師”駐屯地靠攏,遷都薄姑。周王室的大力扶持,“齊師”的鼎力相助,使胡公得以享國日久。這似可從象征壽考綿長的“胡”之谥号得到些許印證。直至某一微妙曆史時刻來臨,窺伺已久的哀公同母少弟“山”,趁機率黨羽襲殺胡公,自立為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十三五”規劃項目“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傳承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機關: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

原标題:李秀亮:高青陳莊遺址與齊胡公史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