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三線自主品牌面臨夾擊 衆泰們的尴尬

二三線自主品牌面臨夾擊 衆泰們的尴尬

今年以來,市場整體的走勢向新能源領域轉移的趨勢更為明顯,此前部分自主品牌依靠補貼盈利的模式被進一步收緊,随着可預計的補貼退坡、新能源純電市場不如預期、造車新勢力的宣傳攻勢,以及股比開放後的變革影響,再加上SUV市場紅利見底,銷量處于二三線陣營的自主品牌的預期或許開始發生變化。

最近,衆泰汽車推出了旗下首款旗艦SUV,并打上“豪華”的标簽,意欲開啟企業的高端化轉型。同時,一直在市場“低調潛行”的華泰汽車,早前也在北京車展上拉開了其全面向新能源轉型的序幕。

2017年,自主品牌乘用車累計銷量達到1084.7萬輛,占據國内乘用車市場佔有率的43.9%。随着吉利、長安這些陸續跨入百萬銷量之後,自主品牌之間的陣營分化亦愈趨明顯。與此同時,自主品牌面臨合資進一步下探的壓力亦将越來越大。

有分析指出,銷量在100萬輛以上的自主品牌尚有體量優勢,但是依然感到巨大壓力,像華泰汽車、東南汽車,甚至是衆泰汽車這些既無技術儲備,又無品牌優勢的二三線自主品牌的則将面臨更大的困境。

二三線自主何去何從

2018年的時間已過去四分之一,在度過了春節前後的營銷節奏,經曆了3·15的考驗之後,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車市總體表現依然平穩,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零售同比微增4%。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釋出中國汽車産業景氣指數顯示:2018年一季度,汽車産業景氣指數ACI為21,處于淺藍燈區,位于“趨冷”區間; 2018年一季度汽車産業一緻合成指數比2017年四季度略有增長,汽車産業運作狀态較2017年四季度有所好轉。汽車産業先行合成指數比2017年四季度有所降低,預計2018年二季度汽車産業仍具有一定的下行壓力。

在行業大趨勢下,不同企業的市場表現大相徑庭。各家自主企業都有“消費更新走向高端化”和“技術轉型走向新能源”這兩大趨勢。一方面這是傳統燃油車提升利潤的唯一途徑,另一方面目前尚有補貼純電領域并不需要太高的技術門檻。

縱觀目前自主品牌的發展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在推SUV、談新能源、說車載智能互聯互動。

本月初,此前一直依靠山寨手段發家的衆泰汽車,剛剛推出旗下首款标榜“豪華”的旗艦SUV産品,雖然其标榜已經進入研發3.0體系,要建立自主一流地位,但仍有網友戲稱其最新産品依然在“緻敬”路虎攬勝運動版。

有分析人士指出,作為資深資本玩家的衆泰汽車在實作借殼上市之後,熟悉的“逆向開發”難以全面使用,而新品銷量表現平平,資本市場鮮有亮點,尚未擺脫山寨皮尺部的标簽,就着急推豪華概念,衆泰汽車選擇向上突破的步伐走得有點過于着急。

令衆泰汽車急于轉型的根本原因,或許在于市場競争壓力的加劇,一些表現更加困難的老牌自主品牌已經面臨不得不轉型的現實。

華泰汽車集團副總裁曾業輝在北京車展上對媒體表示,華泰汽車緊跟無人駕駛、智能互聯技術潮流的同時,明确定位華泰新能源汽車要走“智能化國民車”的大衆路線,要造普通群眾樂于接受的好用、實用型純電動智能汽車。

事實上,華泰汽車今年一季度累計銷量不到1萬輛,其中傳統燃油車僅為0.64萬輛,新能源車0.27萬輛,如此銷量成績要如何支撐華泰汽車的持續投入和發展令人懷疑。

像華泰為了節省成本,其推出的電動車是直接買了奇瑞淘汰産品的模具,改成電動車當新車上市;東南汽車僅靠一款SUV産品苦苦支撐;力帆汽車為了節省開發成本,依然還在“逆向開發”階段。

二三線自主品牌基于自身規模和發展階段,與合資相比依然羸弱,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接入與新能源産品的研發上又準備不足,唯一的優勢是目前尚能依托本地市場,但是已無力向上突破的實力。

向上突破難度太大,轉型新能源似乎成為二線自主品牌發展的唯一和共同的手段。

自主品牌發展步入新格局

自2015年開始,業内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速放緩是普遍認同的觀點,市場的表現也是相似的走勢,雖然有着購置稅減免的政策刺激了一波小排量産品的行情,但是整體放緩的态勢已經是十分明顯的狀況。

2017年中國汽車品牌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依次為上汽集團、長安汽車、東風汽車、吉利汽車、北汽集團、長城汽車、奇瑞汽車、一汽集團、廣汽集團和江淮汽車,十家中國汽車集團共銷售1179.09萬輛,占到自主品牌總銷量的79.76%,其餘的三四線自主品牌則瓜分剩下的20.24%。

不僅僅是來自合資品牌的壓力,自主品牌陣營自身的競争趨勢也早已凸顯。來自自主第一陣營的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此前曾公開表示,未來5年,有5個(自主)能活得好,已非常令人滿意了。

自主品牌第一陣營掌門人如此描述的原因,或許是感受到了來自合資品牌的壓力。

衆所周知,自主品牌之所有能夠與合資品牌實作分庭抗禮,得益于合資品牌在SUV領域的判斷失誤,而自主品牌集中火力突擊SUV市場,令其占到了足夠的份額與利潤。

去年上半年開始,作為國内唯一經營SUV的自主品牌長城,連續12年的增長财報戛然而止,出現了銷量和利潤的首次雙降。

正是感受到了增長放緩、利潤下滑的壓力,像奇瑞、長城和吉利都推出了旗下高端自主品牌,希望借此向上突破。與此同時,合資陣營當中,大衆汽車已經從入門新能源和廉價品牌兩方面出手,日産、豐田也将入門級SUV下壓到10萬元以下,來直接蠶食自主品牌的份額。

有市場分析指出,自主向上與合資向下,都是因為整體總量份額增長趨緩,各自區間的蛋糕已被搶食殆盡,是以隻有瞄準對方區間進行博弈。

部分二三線陣營的自主品牌如東南汽車、衆泰汽車、力帆汽車等,雖然偏安一偶,但是最終還是要面對整體市場的直接競争,整體車市大浪淘沙的趨勢早已顯現。

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在提出符合當下熱點的新概念,緊貼網際網路科技和新能源電動車,雖然這個領域目前所有品牌都在起步階段,但是相對應的則是湧現一大批造成新勢力,這些新品牌在網際網路概念傳播手段上遠超上述傳統汽車企業,令前者依然相形見绌。

是以,即便面臨轉型的機遇,二三線自主品牌依然面臨較大是困境。随着競争的加劇,已有曝出表現不佳的合資品牌有可能退出中國市場,自主品牌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4月初,國家工業和資訊化部《關于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拟将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不能維持正常生産經營的汽車、機車生産企名單(按合格證上傳數量統計)上報工業和資訊化部,又一批企業即将退出汽車行業。其中一汽華利、哈飛汽車、廣汽日野都榜上有名。

作者:北京商報 倪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