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鎮是遼代皇家的墓地之一,為此還特設顯州來保護陵寝,但到了金,元時期并沒有重視這一地區,等到了明朝出于對女真,蒙古等外族的防範,北鎮再度成了邊防重鎮,稱為明朝九邊之一。

在北鎮千年曆史中有兩位最著名的人物,一個是蕭太後,另一個就是李成梁。
蕭太後在其丈夫遼景宗耶律賢死後,其12歲的兒子耶律隆緒繼位,由蕭太後攝政,四年後,宋太宗認為遼聖宗年幼,想趁機讨伐遼國,于是兵分三路大舉北伐,不料全線崩敗,主将楊業還被遼軍所俘。十八年後,遼國南下伐宋,迫使宋朝與遼達成“澶淵之盟”,這一系列軍事,政治,外交上的勝利背後都少不了蕭太後的身影。
蕭太後死後又與遼景宗葬在了北鎮的闾山腳下。并設北鎮為顯州,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皇陵,這座古城門就是當時顯州城的南門。
在北鎮古城門的南側還有一座石坊 ,它是明萬曆八年明神宗朱翊鈞為表彰遼東大将李成梁的功績所建的,
那麼這個李成梁有何了不起的功績會使朝廷為此立坊呢?
李成梁遼東鐵嶺人,祖籍北韓。明朝授其家族世襲鐵嶺衛指揮佥事,但是李成梁混得并不咋地,因其家貧,他沒錢前往北京去承襲指揮佥事的官職,四十多歲才在别人的資助下進京繼承了官位,後升為遼東險山參将,開始了他鎮守遼東的輝煌戰史。
遼東是朝廷最頭疼的地方,因為這裡本是北方遊牧民族女真人的故地,各大小部落之間常常大打出手,和漢人也是紛争不斷,再加上蒙古人和北韓人也經常來攪和,幾乎天天打仗,簡直就是一個大戰場。
在李成梁鎮守遼東前二十二年間立下頭功一萬五千餘次,出師必捷,兩百年來未曾有過,解決了朝廷被外族讨擾的心頭之患。他的軍功累積到了人臣之最,朝廷加封他為甯遠伯。這座顯州城門就成了李成梁的點将台。
貴極而驕,這話也展現在李成梁身上,
從此位極人臣的李成梁奢侈無度,把民脂民膏攬于自已名下,結交權門和朝廷官員,萬曆十九年被言官所劾,李成梁遼東總兵的職務被罷免。在李成梁離開遼東的十年間,換了八個主帥,都沒有辦法擺平遼東局勢,沒辦法在萬曆二十九年,再次啟用李成梁鎮守遼東,這時的李成梁已是76歲高齡,他在遼東又鎮守了八年。成為了顯赫一時的虎踞遼東30年的明朝名将。
當年努爾哈赤被李成梁所俘做了他的下人,後來因明軍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讓努爾哈赤懷恨在心,也許是出于愧疚,李成梁對努爾哈赤不斷擴大的勢力睜一隻眼閑一隻眼,
結果在李成梁1615年死後的第二年1616年努爾哈赤就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這也說明在李成梁活着時努爾哈赤是決不敢稱汗的,可見李成梁的威名。
有人說李成梁即是明朝的功臣又是明朝的罪人,因其對努爾哈赤沒有及時的遏制使其勢力不斷壯大,結果在其死後,努爾哈赤揭竿而起,揮師南下,最後取替明朝入主中原,
其實是與不是都不重要,一切皆為天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