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很多人的團圓年,然而為了防控疫情,他們卻以另一種方式“團圓”,演繹着不同的“逆行”故事,訴說這打赢疫情防控戰的信心和決心。
<h1 class="pgc-h-arrow-right">父子攜手 “站哨”</h1>
“您這從哪兒來啊?要去哪戶人家啊?先量下體溫,最近有沒有去過湖北、溫州?有沒有接觸過從湖北、溫州回來的人?家裡有沒有發熱的人?”在江南鎮珠山村王家自然村村口卡點,村民袁竹良和兒子守在這裡,耐心詢問了解來往車輛人員情況。

1月26日,江南鎮珠山村委征集志願者參與防疫工作,袁竹良得知後,主動向村委“請戰”。與他一起報名的,還有春節休假在家的兒子袁先發。“虎父無犬子”,袁先發今年26歲,是桐廬泛亞公司員工。“父親經常對我說,要常懷赤子之心,不墜青雲之志!作為村裡的一份子必須行動起來,保護他人,也是保護自己!”連日來,每天下午4:30到晚上9:00,父子倆雷打不動在村口卡點一同“站哨”。
“參與這次防疫志願活動,讓我對共産黨員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刮目相看、心懷敬佩!”深受黨員挺身而出、奮不顧身精神感染的袁先發,連夜寫下入黨申請書,遞交到珠山村王家黨支部書記手上。“不管組織有沒有準許我入黨,今後都将嚴格要求自己,不管是疫情時還是疫情後,都将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
在江南鎮像袁竹良和袁先發這樣主動要求參與疫情防控,共同守衛家園的黨員群衆還有很多。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夫妻同心“戰鬥”</h1>
“馬主任,從村裡回來了?趕緊休息一下,您都連抽轉了好幾天了!”連日來,這幾乎已經成了同僚對馬振華标志性的問候語。自從大年初一投入到防疫第一線開始,辦公室裡,就很難看到他的身影,每次回來,也隻是匆匆喝口水,抓緊布置下工作,又趕緊回到村裡。
馬振華是鐘山鄉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同時又是該鄉城下村駐村組長。自從年初一收到緊急通知後,身為黨員的他就馬上義無反顧地回到自己的崗位,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設定卡點、執勤,人員排摸、管控,隔離人員的轉移和生活物資籌備……連續13天高強度的工作,已經讓他的身體略感不适,可是他仍舊堅持着。“接下來的14天是硬仗,寶寶還在等我回去講故事呢!”說這話時,他滿臉慈祥。
一次走訪中,馬振華看着村民的孩子,緊縮的眉頭難得舒展開來。同僚笑着問道:“馬主任,想孩子了吧?這段時間辛苦你老婆一個人帶着孩子了。”然而他卻搖了搖頭說:“是辛苦嶽父嶽母了。”原來,馬振華的妻子是縣中醫院泌尿科的主治醫師,也正身處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振華,跟你商量一個事情,我馬上要被抽調到隔離病房了,今天教育訓練剛結束。你是黨員必須在一線,我是一名醫生,也應該奮戰在一線!”
“我把我這邊人員管控好,把防控工作做得紮實一點,再紮實一點,你那邊的壓力就小一點。”
“我們早點治愈患者,你也能早點回家。寶寶已經讓爸媽負責帶了。”……
翻開兩人的聊天記錄,這對抗“疫”夫妻,盡管身處不同的位置,卻都為了“打赢抗擊疫情硬仗”這同一目标而戰鬥着!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家四口“上陣”</h1>
在橫村鎮香山村塘福塢卡口上,有這樣一個身影——她微斜着頭,脖子戴着頸托,偶爾往後靠一靠,每逢有車經過就立馬上前詢問登記。“去年11月,她出車禍傷到頸椎中樞神經,有輕微腦震蕩,醫生說至少需要靜養3到6個月,但由于防控工作需要,她一直堅守崗位。”一起值勤的同僚一邊介紹一邊豎起大拇指。這個堅強的身影就是橫村鎮香山村黨總支委員、婦聯主席柴衛玉。
“非常時期,黨員幹部當然應該沖在最前。”有15年基層工作經驗的她,群衆基礎牢固,工作經驗豐富,防疫工作伊始便成了村裡的主力軍之一。
“疫情嚴峻、緊迫,村裡人手不足,我就問了家裡兩位願不願意來,沒想到一個個比我還積極。” 柴衛玉的女兒因疫情影響未能回機關上班,當聽媽媽說村口設點勸導需要志願者,馬上要求報名參與。值勤時看到有些村民沒戴口罩,就把自己備用的提供給他們。女兒說:“盡我所能幫村裡做點事情,也算是為抗擊疫情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
柴衛玉的丈夫是杭州交投集團下屬杭州交通資産管理有限公司桐廬駕培公司負責人,也是一名共産黨員。除夕夜,來不及吃團圓飯,就召集主要班子成員召開緊急視訊會議,研讨制定防控方案。白天處理好公司工作後,晚上繼續到卡點接力值班。
柴衛玉的兒子也同樣奮戰在一線。就職于杭州交通警察支隊鐵騎隊的他,主動放棄休假,年初一就在杭州機場防疫卡點上堅守崗位。家庭群裡,他微信告訴家人:“我很好,不用擔心,大家照顧好自己,一定要響應政府的号召,不給國家添麻煩。”
大年三十到現在,柴衛玉一家四口就是這樣在戰“疫”一線“團圓”着。
通訊員:趙城钰 葉夢龍 董佳培
記者:鄧曉忠 李雯
責任編輯:戴江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