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牛人王陽明是我所欽佩的聖賢,他的心學要義至今在滋潤着我們現代人的心靈,我也受益匪淺,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王守仁先生。
他大體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王華曾是一位科舉的狀元,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少年時就表現出異于常人的一些迹象,對什麼都很好奇。在30歲之前想做什麼他一直都不确定,習武,詩文,學佛,學道都涉獵了一遍,但他覺得這些不是他心中所追求的,不是一種究竟的真理,他要去尋求一種終極真理,要做聖賢,從此他走上了求道的道路。他的出生就注定他要做一個聖賢之人……
他對當時流行的程朱理理學感到并不滿足,想用實踐去驗證格物緻知,對着父親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隻格出了一場病,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在故事背後是一個人對未知的執着探索。
25歲那年,王陽明考進士落第,父親王華為此感到惋惜,私下開導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中了,不料王陽明語出驚人,他笑着回答父親:你們以不第為恥,我卻以不第為之懊惱而為恥。
28歲終于考中進士,踏入仕途。
34歲那年王陽明仗義執言,上疏請求釋放正直的言官,由此觸怒了大太監劉瑾,結果被廷杖40,下放诏獄,并谪貶貴州龍場當驿丞——一個遙遠未開化之地的卑微小官,期間經曆了種種苦難,如錦衣衛跟蹤刺殺他,他僞裝投江自殺才躲過,他想隐居遠離官場,又擔心連累父親,便聽從内心良知的召喚,去了貴州龍場去赴任,當時的貴州地理環境及其氣候惡劣,屬于瘴痢之地,人煙稀少,他的仆人都病倒了,他反而做起了仆人的工作,來照顧他們,直至痊愈 ……
人生無法選擇順境或逆境,但可以選擇對待順境或逆境的态度,下面兩段文字我們來體會一下他當時的面對的磨難
被貶到貴州龍場之前,他得知自己被權臣劉瑾列為黑名單,密潛心腹伺機暗殺于途中,驚悚之于,他幡然醒悟:這30年來的力氣都用錯了地方,連性命都不保了,自己對朝廷還抱着這樣那樣的幻想希望,這是命運給自己開了一個玩笑,如果說在這之前他對自己的前途尚不十分明确,那麼現在他要挺起脊梁去接受命運的劫難,他連夜來到錢塘江邊,脫下鞋子擺在河岸,把一頂鬥笠飄在水上,又做了一首絕命師,裝作投水自盡的樣子,騙過了兩個尾随的刺客,暗中他登上了一艘商船,向舟山進發。
在海上又遇到了海難,船沒有抵達舟山,而飄到福建中部沿海一帶,他的一首《泛海》詩我們可以窺到當時的艱險:險夷原不滞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視險狀如浮雲過太空,這是何等的甯靜,超脫的精神,何等沉毅的大勇!
然後他出武夷山,入江西,湖南至貴州……風雨險道,深泥陷馬,這是一次磨砺身軀的苦旅,更是淘滌靈魂的心旅,湖南洞庭阮水是千年之前楚國的逐臣屈子行吟安息之地,但王陽明沒有仿效他踏上一條不歸之路,那是因為他已經決定要在一無所有中返本追問生命的真正意義,而這就是他對自我最高的期許,萬裡投荒或許會推動他一直在尋找的道的出現。
走了一年三個月,風餐露宿,終于抵達龍場,為了生存,他在當地土著的幫助下搭起寄身的草庵,還在荒山上墾荒自種,一個知識分子如果不能獨立生存,他的學術和思想就無從寄寓,王陽明不僅懂得這一點,而且在實踐中身體力行,他對稼穑之勞,傾注了發自内心的真誠和喜愛……
天下之大,雖離家萬裡,何處不可住,何事不可為,王陽明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懷是值得欽佩的,在龍場沒有下屬,沒有官服,沒有編制,連個辦公場所也沒有,這個現實,沒有浪漫主義,沒有悟道的大樂,如何挺過?面對一切的困難和痛苦,仍然堅定的前行,泰然處之的人,才有資格被人們稱為聖賢,王守仁已經具備了這種資格。
苦難熬過,回報将是無比的豐厚,一天夜裡王陽明忽然大徹大悟,格物緻知,他體悟到了程朱理學都錯了,聖人之道不應向外在事理求之,而是向内在求之,心即理也,這一石破天驚的發現被稱為龍場悟道,求人不如求己,求諸外部不如求助本心,悟道後豁然開朗的快樂,多麼艱難的惡劣環境,還能整死他嗎?
天地聖賢之道,并非存于萬物,也無需存于萬物,天人本自一體,何時可分,何必可分,随心而動,随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聖賢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人欲,獲知了道,他擁有了無盡的力量和智慧,吾性自足是他在精神的曠野發出的天啟之音,在那個是非颠倒的年代,他重新找回人的尊嚴,緻良知,知行合一,把天理移入人心,突出個體生命的意義,讓每個生命個體去覺醒,這是心學最偉大的地方!
此時王陽明的人生已過大半,他的人生才算正式登場。
他說世間有兩種人,一是不解思維任意去做,一種是懸空所不肯躬行,他砥砺自己,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他自己總結,我43歲之前做事還考慮什麼個人得失,現在隻遵循内心良知的召喚,按真是真非處之,更無掩藏回護,即使天下人說我狂,我依然以良知行事。
他讓他創造的心學實踐到軍事上建立了三大事功。
第一是平定贛南土匪的造反,第二件是平定甯王朱宸濠的叛亂,第三件是平定廣西土司的叛亂,全是大獲全勝。
王陽明的三大事功在于他善于治軍和善用奇計,正奇結合,平定甯王之亂,更是奇計疊出,剛開始他手無一兵一卒,孤身夜奔,他不等不靠,不要中央的援助,甚至不要中央的政策,轉瞬間小米變大米,鳥槍換大炮,宣傳輿論攻心戰和反間計用的很成功,後來突襲甯王南昌老巢,做到了反客為主,使甯王陷于被動,取南康之戰硬碰硬,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最後在保礁借鑒赤壁之戰用火攻,就此平定叛亂,名垂千古,此等空手套白狼之奇迹,可謂絕無僅有,堪稱不世之奇功。
平定廣西叛亂能抓住問題的核心,少數民族首領并不是真心叛亂,隻是正當訴求不能滿足,是以采取安撫的政策,不費一兵一卒就平定了。
他痛恨踐踏人民的暴力,因為在他的哲學體系裡,人性是最為根本的一切,是這個世界一切的本源,他痛恨發動戰争的甯王,但從來沒有被憤怒的沖昏頭腦,沒有實力時隻有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到來,有着平叛的去向,也要有切合實際的平叛政策,這就是知行合一,這就是王陽明無往不勝的哲學和智慧。
此心不動,随機而動,囊括了王陽明的軍事思想,他善于用兵,詭計多端,在那個時代他的智慧無人可望其項背,他意志堅定,心如止水,無法收買,也絕不妥協,似乎沒有任何軟弱點。
但他從未居功自傲,隻是希望朝廷改良政治,自己随時做好退出的打算,他曾說仕途如爛泥,勿入其中,鮮易複出!面對各種的毀譽他都淡然處之,說是憑良知信手行去,做個狂者的胸懷而已……
他的良知心學,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他自己越到艱難處越發彰顯出内心的強大。
1529年他平定廣西土司叛亂之後,病重後返鄉,在江西章河病逝于舟中,享年57歲,他最後一句話是:我心光明,亦複何言?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财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他的心學飄揚過海,深刻影響了日本,南韓等東亞國家,他本人也被奉若神明,日本東鄉平八郎大将就是他的忠實粉絲,東鄉平八郎刻了一塊印章,刻着:一生俯首拜陽明,佩戴在身上。
他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經曆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迹官場卻心系百姓,他反對暴力和貪欲,堅信正義和良知,他是真正的聖賢當之無愧。
我所了解的心學要義……
王陽明之前,朱熹的三綱五常,去人欲,存天理作為社會架構準則,封建帝王視于治國法寶,所謂忠孝禮仁構成了人倫金字塔,無論你身處哪個階層,都要按封建禮教去做人,反之就是離經叛道,天理難容,這樣形成的封建禮教摧殘人性,壓抑人性,結果是死水微瀾,忽視個體生命的意義。王陽明用知行合一去解決這個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存在即合理,聽從内心的良知去做事,要自我覺醒,他喚醒了人類的良知和靈魂,用知行建構起一個圓潤的和諧的人世間。
他說心即理也,心之本體,原是一個天理,便是汝之真己,身體隻是個工具,為心服務,不應該反客為主,為妄心所使。山川河流隻是心氣真體用這個軀殼工具解碼出的一個幻象。心是形成這個世間器物的原力,人類活着的意義是什麼?私欲生産塵埃,障蔽了真己之心靈本氣,要用功,通過外在的境遇照見内在塵埃,清除塵埃,直到無一毫不徹,方可恢複心性之本體,這就是人生意義的所在。念念緻良知,将此障礙滞塞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此心光明,僅此而已。如何清除靈魂污染?良知即是道,但常人多為物欲障蔽,不能尋良知,因本着良知去做人做事,就是修行的正确方向,人的行為要與良知合一,就是知行合一,如私欲作祟,不能與良知合一的時候,就要用格物的方法去人欲,恢複天理良知,世界隻是人類自認為的世界,是虛妄的,不值得我們去執着,我們要借假修真,不能為軀體工具所迷,要恢複光明的心性。
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不會被泯滅,他将永遠屹立于天地之間。
王陽明曾勸返一名禅師還俗,因為這個禅師想母親,想母親就是良知,而朱熹的去人欲有些過了,像餓死事小,失節是大,将人性和天理對立起來,将天理和人性分開是不對的,人有種種欲望,用天理壓制不對的。
王陽明說人人心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肯定,喚醒了社會風氣自由奔放,晚明社會風氣的自由奔放,追根溯源,不能忘了心學的啟蒙。
我們每個人都應應該認真學習王陽明的心學,意義很大,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十有八九毫無意義,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以他的一生書寫了一個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内心。
王陽明的心學與佛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聖人之說,奈何世間懂的人又有多少?吾輩當自勉,自立,奮發修為,走先賢之路……
最後用他的四句心學要義來終結此文: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