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史笔记五:身若浮萍心如磐,王阳明的百死千难我们未必能体会

大明第一牛人王阳明是我所钦佩的圣贤,他的心学要义至今在滋润着我们现代人的心灵,我也受益匪浅,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这位王守仁先生。

他大体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王华曾是一位科举的状元,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少年时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一些迹象,对什么都很好奇。在30岁之前想做什么他一直都不确定,习武,诗文,学佛,学道都涉猎了一遍,但他觉得这些不是他心中所追求的,不是一种究竟的真理,他要去寻求一种终极真理,要做圣贤,从此他走上了求道的道路。他的出生就注定他要做一个圣贤之人……

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理学感到并不满足,想用实践去验证格物致知,对着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只格出了一场病,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故事背后是一个人对未知的执着探索。

25岁那年,王阳明考进士落第,父亲王华为此感到惋惜,私下开导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中了,不料王阳明语出惊人,他笑着回答父亲:你们以不第为耻,我却以不第为之懊恼而为耻。

28岁终于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34岁那年王阳明仗义执言,上疏请求释放正直的言官,由此触怒了大太监刘瑾,结果被廷杖40,下放诏狱,并谪贬贵州龙场当驿丞——一个遥远未开化之地的卑微小官,期间经历了种种苦难,如锦衣卫跟踪刺杀他,他伪装投江自杀才躲过,他想隐居远离官场,又担心连累父亲,便听从内心良知的召唤,去了贵州龙场去赴任,当时的贵州地理环境及其气候恶劣,属于瘴痢之地,人烟稀少,他的仆人都病倒了,他反而做起了仆人的工作,来照顾他们,直至痊愈 ……

人生无法选择顺境或逆境,但可以选择对待顺境或逆境的态度,下面两段文字我们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面对的磨难

被贬到贵州龙场之前,他得知自己被权臣刘瑾列为黑名单,密潜心腹伺机暗杀于途中,惊悚之于,他幡然醒悟:这30年来的力气都用错了地方,连性命都不保了,自己对朝廷还抱着这样那样的幻想希望,这是命运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如果说在这之前他对自己的前途尚不十分明确,那么现在他要挺起脊梁去接受命运的劫难,他连夜来到钱塘江边,脱下鞋子摆在河岸,把一顶斗笠飘在水上,又做了一首绝命师,装作投水自尽的样子,骗过了两个尾随的刺客,暗中他登上了一艘商船,向舟山进发。

在海上又遇到了海难,船没有抵达舟山,而飘到福建中部沿海一带,他的一首《泛海》诗我们可以窥到当时的艰险: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视险状如浮云过太空,这是何等的宁静,超脱的精神,何等沉毅的大勇!

然后他出武夷山,入江西,湖南至贵州……风雨险道,深泥陷马,这是一次磨砺身躯的苦旅,更是淘涤灵魂的心旅,湖南洞庭阮水是千年之前楚国的逐臣屈子行吟安息之地,但王阳明没有仿效他踏上一条不归之路,那是因为他已经决定要在一无所有中返本追问生命的真正意义,而这就是他对自我最高的期许,万里投荒或许会推动他一直在寻找的道的出现。

走了一年三个月,风餐露宿,终于抵达龙场,为了生存,他在当地土著的帮助下搭起寄身的草庵,还在荒山上垦荒自种,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不能独立生存,他的学术和思想就无从寄寓,王阳明不仅懂得这一点,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他对稼穑之劳,倾注了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喜爱……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住,何事不可为,王阳明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是值得钦佩的,在龙场没有下属,没有官服,没有编制,连个办公场所也没有,这个现实,没有浪漫主义,没有悟道的大乐,如何挺过?面对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的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

苦难熬过,回报将是无比的丰厚,一天夜里王阳明忽然大彻大悟,格物致知,他体悟到了程朱理学都错了,圣人之道不应向外在事理求之,而是向内在求之,心即理也,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被称为龙场悟道,求人不如求己,求诸外部不如求助本心,悟道后豁然开朗的快乐,多么艰难的恶劣环境,还能整死他吗?

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需存于万物,天人本自一体,何时可分,何必可分,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人欲,获知了道,他拥有了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吾性自足是他在精神的旷野发出的天启之音,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他重新找回人的尊严,致良知,知行合一,把天理移入人心,突出个体生命的意义,让每个生命个体去觉醒,这是心学最伟大的地方!

此时王阳明的人生已过大半,他的人生才算正式登场。

他说世间有两种人,一是不解思维任意去做,一种是悬空所不肯躬行,他砥砺自己,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自己总结,我43岁之前做事还考虑什么个人得失,现在只遵循内心良知的召唤,按真是真非处之,更无掩藏回护,即使天下人说我狂,我依然以良知行事。

他让他创造的心学实践到军事上建立了三大事功。

第一是平定赣南土匪的造反,第二件是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第三件是平定广西土司的叛乱,全是大获全胜。

王阳明的三大事功在于他善于治军和善用奇计,正奇结合,平定宁王之乱,更是奇计迭出,刚开始他手无一兵一卒,孤身夜奔,他不等不靠,不要中央的援助,甚至不要中央的政策,转瞬间小米变大米,鸟枪换大炮,宣传舆论攻心战和反间计用的很成功,后来突袭宁王南昌老巢,做到了反客为主,使宁王陷于被动,取南康之战硬碰硬,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在保礁借鉴赤壁之战用火攻,就此平定叛乱,名垂千古,此等空手套白狼之奇迹,可谓绝无仅有,堪称不世之奇功。

平定广西叛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少数民族首领并不是真心叛乱,只是正当诉求不能满足,所以采取安抚的政策,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

他痛恨践踏人民的暴力,因为在他的哲学体系里,人性是最为根本的一切,是这个世界一切的本源,他痛恨发动战争的宁王,但从来没有被愤怒的冲昏头脑,没有实力时只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有着平叛的去向,也要有切合实际的平叛策略,这就是知行合一,这就是王阳明无往不胜的哲学和智慧。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囊括了王阳明的军事思想,他善于用兵,诡计多端,在那个时代他的智慧无人可望其项背,他意志坚定,心如止水,无法收买,也绝不妥协,似乎没有任何软弱点。

但他从未居功自傲,只是希望朝廷改良政治,自己随时做好退出的打算,他曾说仕途如烂泥,勿入其中,鲜易复出!面对各种的毁誉他都淡然处之,说是凭良知信手行去,做个狂者的胸怀而已……

他的良知心学,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他自己越到艰难处越发彰显出内心的强大。

1529年他平定广西土司叛乱之后,病重后返乡,在江西章河病逝于舟中,享年57岁,他最后一句话是: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他的心学飘扬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本人也被奉若神明,日本东乡平八郎大将就是他的忠实粉丝,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佩戴在身上。

他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经历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我所理解的心学要义……

王阳明之前,朱熹的三纲五常,去人欲,存天理作为社会架构准则,封建帝王视于治国法宝,所谓忠孝礼仁构成了人伦金字塔,无论你身处哪个阶层,都要按封建礼教去做人,反之就是离经叛道,天理难容,这样形成的封建礼教摧残人性,压抑人性,结果是死水微澜,忽视个体生命的意义。王阳明用知行合一去解决这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存在即合理,听从内心的良知去做事,要自我觉醒,他唤醒了人类的良知和灵魂,用知行构建起一个圆润的和谐的人世间。

他说心即理也,心之本体,原是一个天理,便是汝之真己,身体只是个工具,为心服务,不应该反客为主,为妄心所使。山川河流只是心气真体用这个躯壳工具解码出的一个幻象。心是形成这个世间器物的原力,人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私欲生产尘埃,障蔽了真己之心灵本气,要用功,通过外在的境遇照见内在尘埃,清除尘埃,直到无一毫不彻,方可恢复心性之本体,这就是人生意义的所在。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滞塞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此心光明,仅此而已。如何清除灵魂污染?良知即是道,但常人多为物欲障蔽,不能寻良知,因本着良知去做人做事,就是修行的正确方向,人的行为要与良知合一,就是知行合一,如私欲作祟,不能与良知合一的时候,就要用格物的方法去人欲,恢复天理良知,世界只是人类自认为的世界,是虚妄的,不值得我们去执着,我们要借假修真,不能为躯体工具所迷,要恢复光明的心性。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不会被泯灭,他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王阳明曾劝返一名禅师还俗,因为这个禅师想母亲,想母亲就是良知,而朱熹的去人欲有些过了,像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将人性和天理对立起来,将天理和人性分开是不对的,人有种种欲望,用天理压制不对的。

王阳明说人人心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唤醒了社会风气自由奔放,晚明社会风气的自由奔放,追根溯源,不能忘了心学的启蒙。

我们每个人都应应该认真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意义很大,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十有八九毫无意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以他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圣人之说,奈何世间懂的人又有多少?吾辈当自勉,自立,奋发修为,走先贤之路……

最后用他的四句心学要义来终结此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