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張哲浩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潔
秋雨霏霏,稻浪滾滾。今年“十一”長假期間,位于陝西省延安市的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遊人如織。參觀者或駐足觀看,或凝神思考,一件件蒙着時光塵埃的老物件,把他們帶回了80年前那段艱難而光輝的歲月。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這首歡快優美的《南泥灣》至今已傳唱近80年,一聽到它的旋律,人們就會想起南泥灣,想起大生産運動。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日軍的“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和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抗日根據地的物資供應面臨極大困難,廣大軍民陷入沒糧吃、沒衣穿、沒被蓋的困境。在嚴峻的曆史關頭,黨中央、毛澤東同志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号召,動員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産運動。
1941年3月,遵照黨中央訓示,八路軍359旅進駐延安東南50餘公裡處的南泥灣,一邊練兵備戰,一邊墾荒屯田。短短三年時間,359旅不僅創造了大量物質财富,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更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南泥灣精神。

《南泥灣》(布面油畫)靳之林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南泥灣》的旋律充滿歡快的氣氛。今天的人們很難從中體會到當年開發南泥灣的艱難,甚至會賦予艱苦的生産自救行動些許浪漫色彩。
359旅剛進駐南泥灣時,南泥灣其實是一片人煙稀少的“爛泥灣”,那裡梢林滿山,荊棘遍野,常有野獸出沒。戰士們這樣描述:“南泥灣啊爛泥灣,方圓百裡山連山;雉雞成夥滿山噪,狼豹成群林裡竄;猛獸當家百年多,一片荒涼沒人煙。”
面對困難,廣大指戰員堅定地說:“幹革命需要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才能幹好革命!”那是一段将士們的激情像幹柴一樣燃燒的歲月:沒有房子住,官兵們搭草棚、打窯洞;糧食不夠吃,就在飯裡摻黑豆和榆錢;沒有菜吃,到河邊挖野菜;缺少穿的,将士們夏天光着膀子開荒,冬天砍柴燒炭取暖;缺少開荒工具,就用撿來的炮彈皮、廢銅爛鐵自制農具……
靠着那股子不怕苦、不怕難的拼勁,僅僅三年時間,359旅就辦起1個紡織廠、1個被服廠、2個機械廠、2個紙廠、4個木工廠、3個軍鞋廠、3個鐵廠、1個肥皂廠、2個油坊、8個粉坊、6個豆腐坊、7個鹽井、2個煤窯,農業生産種植面積達到26.1萬畝。1944年,南泥灣收獲糧食約3.7萬石,向陝甘甯邊區政府交納公糧約1萬石。毛澤東說:“這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迹,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
物質不滅,宇宙不滅,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南泥灣精神的核心和本質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它教會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隻要自強自立,奮發圖強,就沒有邁不過的坎。正如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小龍所言:“南泥灣精神已融進中國共産黨的基因血脈,成為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的重要内容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财富。”
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從革命年代到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我們在不同領域砥砺前行,一次次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進而不斷殺出血路、打開新局。
在新疆,兵團人鑄劍為犁,在千裡戈壁灘上開荒造田,屯墾戍邊,建造出一座座戈壁新城,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迹;在東北,幾代中國人揮灑青春汗水,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拓荒史詩;在南海,一代代官兵以特有的堅忍紮根海島,建房建塔建堡壘,戰天鬥地搏風浪,把“天上烈日烤,地上不長草”的“海上戈壁”建成了綠樹成蔭的“海上家園”。
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内的雕塑作品新華社發
曆史不會重演,但卻驚人地相似。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國家一直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大到飛機軍艦、小到內建電路。盾構機作為“大國重器”,有着極高的技術門檻,其生産制造長期被西方國家壟斷。一段時間裡,我國進口盾構機,不僅價格上“任人宰割”,西方廠家為防止技術洩露,還派“指導專家”到我國工地上親自操控。正是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經過十多年奮戰,我國掌握了相關核心技術,一躍成為世界盾構機生産大國和強國,産品出口到了西方國家,盾構機由此成為繼“高鐵”“核電”之後又一張閃亮的“中國制造”名片。
網上流傳着一句話:“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中國就什麼都有了。”曆史已經證明并将繼續證明:此言非虛,因為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氣神作支撐,中國人永遠封不住、壓不垮。
同心同德共克時艱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赢。南泥灣大生産運動中,359旅上至旅長,下至馬夫,一律參加生産。凡是出現困難的地方,上司幹部總是沖在最前面。
旅長王震,不管工作多忙都會擠出時間參加勞動,一位外國記者感歎:“他的雙手和部下一樣,由于勞動而生滿了老繭,像個莊稼人。”359旅718團政委左齊,在戰場上失去了一條手臂無法拿镢頭開荒,就親自給戰士們做飯,并挑送上山。“模範團長”陳宗堯不顧身體多次負傷,跟戰士們一樣勞動。負責組織全旅生産工作的359旅後勤部政治委員羅章,随身帶着一把大镢頭,走遍了全旅各個生産點,由于過度勞累跌進深溝受了重傷。營連幹部,更是與戰士們一同勞動、生産和學習。
上為之,下效之。在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有這樣一張老照片,讓人印象深刻。照片中,一位年僅7歲的小女孩正全神貫注地用小手在紡車上撚毛線,一臉的倔強。她是359旅4支隊供給處幹部吳成恩的女兒吳萍。當時,很多成年人每天也隻能紡二三兩線,而小吳萍每天卻能紡到一兩多,是陝甘甯邊區最小的勞動模範。小吳萍紡線的事迹讓359旅官兵很受鼓舞,開荒、紡線的勁頭兒更足了。正是靠着這種官兵平等、上下一緻、軍民同心、群策群力的精神和作風,根據地軍民靠着自己的雙手,擺脫了難以想象的物質困難,創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風光秀麗新華社發
毛澤東曾說:“團結一緻,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向我們投降。”大生産運動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中央上司都以身作則,帶頭參加勞動。毛澤東在自己窯洞下面開荒種菜;朱德組織一個生産小組,開墾菜地三畝;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舉行紡線比賽,任弼時奪得第一名,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
無論是将軍扛起镢頭,還是領袖搖動紡車,都映射出中國共産黨群衆路線的光輝,受益者自然是群衆。資料顯示,1941年陝甘甯邊區農民交的公糧,占總收獲量的13.58%,1942年降為11.14%。到1945年,邊區農民大部分達到了“耕三餘一”(耕種三年莊稼,除消耗外,可剩餘一年吃的糧食),部分達到“耕一餘一”。
更重要的是,通過廣泛發動群衆開展生産自救,大大提高了根據地群衆勞動生産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軍民關系,密切了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擴大了黨在群衆中的影響力,進而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群衆基礎。
調查研究實事求是
毛澤東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他要求調查研究務必做到“眼睛向下”“有的放矢”“親自出馬”“解剖麻雀”“全面調查”“由表及裡”,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必然性和規律性。實行屯田開荒的“南泥灣政策”,正是一系列調查研究的結果。
朱德曾率技術人員多次到南泥灣實地勘察。一次勘察中,朱德遇到一位唐姓老漢,拉着他的手問:“這裡能打糧嗎?”唐老漢說:“怎麼不能!這裡我很熟悉,地肥得很喲!隻是這裡沒一戶人家……”
随後,朱德請唐老漢當部隊的編外“顧問”,一起勘察南泥灣的山林野谷、溝壑池潭。唐老漢介紹了諸如哪裡荒地多、哪裡土地肥、四時八節種啥好等一系列情況。他還告訴朱德當地的水有毒,不能喝,要喝水得到别處找水源。朱德等人臨走時,取了當地的水樣和土樣。化驗結果表明:南泥灣的地下水沒有問題,地面水中的毒是枯葉敗草長期腐爛所緻,隻要用挖池滲漏的辦法把毒物濾掉,再投以适量藥品消毒,就可以飲用。
與此同時,在陝甘甯邊區政府建設廳工作的農林生物學專家樂天宇考察了南泥灣、槐樹莊、金盆灣一帶的植物資源和自然條件,并收集了重要植物标本2000餘件,寫出《陝甘甯邊區森林考察報告》,詳細闡述了邊區森林資源和可墾荒地的情況,也提出開墾南泥灣以增産糧食的建議。
經過一系列調查研究和廣泛聽取意見,朱德提出了一個開發南泥灣的總體計劃。之後,他把準備調部隊進行屯墾的打算向毛澤東作了詳細彙報。毛澤東采納了朱德的意見,并稱贊說:“這件事你朱老總抓得好,抓得好哇!”
正如延安大學黨史專家、《南泥灣精神》一書作者陳福榮所說,80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曆史時代。再次回望南泥灣,我們除了為大生産運動的豐碩成果感到驕傲,為根據地軍民艱苦奮鬥的精神而感動,更應該學習繼承南泥灣軍墾屯田過程中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確定在未來的各項工作中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因為,實事求是不僅是南泥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勇于創造敢為人先
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就憑着敢為人先的精神,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在南泥灣,中國共産黨人注定要繼續創造奇迹。
中國曆史上有軍墾屯田的傳統,但開發南泥灣之前,我們黨的曆史上并沒有先例。
放下鋼槍,扛起鋤頭,從戰場來到荒原,“場景”變了,體制、觀念、思路都要随之而變。為此,359旅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創造。
開展大生産運動之初,359旅就成立生産委員會,規定營、連副職分别負責組織本級生産自給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羅海曦說:“這種比較完善的生産經營體制和生産委員會的形式,貫徹了中共中央關于戰鬥與生産相結合、勞動與武力相結合的訓示,既便于對敵鬥争,又便于組織生産。”
針對部隊官兵多是南方人,對北方農業生産不夠熟悉的情況,359旅把披着光面羊皮坎肩的老農請到講台上給官兵們講課,甚至準許71歲的老農朱玉寰參軍,并委任他為旅農業生産副官,還發了一個“執照”給他。
為了給部隊多籌措資金,359旅除了開荒種地,還辦起了工業,搞起了運輸,做起了生意。在國民黨頑固派的嚴密封鎖下,他們成立軍民合作社,推銷土貨和自己工廠生産的毛毯、皮鞋、毛巾、布鞋、牙刷、牙粉、陶器、糖果、麻紙、墨水、日記本等商品。
359旅官兵的各項創新創造,發展了邊區的工農業生産,活躍了邊區的經濟,對根據地軍民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發揮了重要作用。毛澤東對359旅的創新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給王震的獎狀上親筆題詞——“有創造精神”。
80年過去了,南泥灣早已不僅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成為一個精神符号,深深根植于中華兒女的内心深處。
2021年春,美國人聶子瑞沿着《紅星照耀中國》作者斯諾的足迹重訪陝北。南泥灣村,76歲老黨員侯秀珍的兩把镢頭令他難忘——
一把是侯秀珍的公公劉寶齋的。80年前,359旅在南泥灣墾荒,副連長劉寶齋和戰友,一手镢頭一手槍,在荊棘遍野中開墾出陝北“好江南”;
一把是侯秀珍自己的。20多年前,這位村幹部帶領村民修路建學校,扛着一把镢頭,把不毛荒山變成蔥綠山嶺,如今全村已脫貧奔小康。
兩把镢頭,一種精神。目前,中華民族越來越接近偉大複興的目标。當中國共産黨人扛起“老镢頭”,踏上新征程,必将創造出更多新時代的“好江南”。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9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