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槍聲驚醒春城</h1>
1970年12月17日淩晨,突如其來的槍聲打破了雲南昆明破曉前的安靜。
住在昆明軍區附近的居民們小心翼翼地出門察看,不知道究竟是哪裡傳來的槍聲。
而與此同時,昆明軍區黨委書記辦公室内接到了報警電話:“32号樓院響了幾槍!快點派人來看看!”
接電話的從業人員聽後心裡“咯噔”一聲,要知道32号樓院内住的可是軍區政委、開國中将譚甫仁将軍和夫人,為什麼會有槍聲呢?

圖:譚甫仁将軍和夫人
不久之後,被派出來的軍警趕到32号樓院,發現譚甫仁将軍與夫人已經倒在血泊中,經過搶救還是不幸身亡。
消息傳到中央後,周總理震怒,當即限期破案。
而當兇手飲彈自裁兩個月後,軍區保衛部部長又自缢身亡。
究竟是誰殺害了譚甫仁将軍?
保衛部部長的死又與這件事有什麼聯系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3">不幸遇害</h1>
譚甫仁将軍遇害時,與妻子王裡岩居住的地方是昆明軍區司令部大院32号樓院,處于大院中部偏南的位置。
當時整個軍區大院内,除了辦公樓外,居住的人并不多,隻有幾位軍區上司和少數幹部住在這裡,白天的時候來往的人便不算多,到了晚上,大院内有哨兵持槍巡邏,門口還有通宵門崗,戒備森嚴,也使得院内顯得格外的安靜。
譚甫仁将軍
就在這片安靜中,1970年的12月17日淩晨,譚甫仁将軍的住處突然響起了槍聲。
正在酣睡的軍區黨辦秘書鄒賢玉被電話鈴聲驚醒,電話那端的女同志語氣有些急促地告訴了他大院槍聲的事,叫他趕緊派人來看看。鄒賢玉被吓得一個激靈清醒過來,還沒等他給相關人員打電話确認一下,另一個電話打了進來。
這次打電話的是譚甫仁将軍的警衛員,他的語氣比剛剛那位女同志慌亂多了,而且說話語無倫次,好一會兒才将事情說清楚:“譚政委被槍擊了!”
鄒賢玉這下更坐不住了,一連打出去十來通電話,通知所有有關上司,而且用的全是一句話:“譚政委家出事了!”
收到消息趕赴現場的相關上司很快就将譚甫仁夫婦送去醫院救治,同時将消息向黨組織彙報。
譚甫仁将軍的妻子王裡岩在被發現的時候,就已經沒了聲息。而譚甫仁将軍在被緊急送去醫院救助後,醫生發現他身上一共中了三槍,一槍在腹部,一槍在手臂,還有一槍在頭上。
當他被送來醫院時,血壓幾乎沒有,醫生緊急搶救後才有了微弱的心跳。但是不管醫生如何奮力搶救,最終譚甫仁将軍還是因為傷勢過重,于下午4點離開了人世。
收到消息的周總理非常生氣。要知道,譚甫仁将軍可是一位革命老同志了。
他年輕的時候受過共産黨人朱雲卿的指點,一心想着加入紅軍,為革命效力,還加入了共産黨,結果遇人不淑,上了大當,被騙去國軍兵營,強行征兵。
不久之後,不情不願的譚甫仁随國軍部隊死守井岡山的中心區域、甯岡縣的新城,後來新城被紅軍攻破,譚甫仁便與其他士兵一起成了俘虜。
在關押期間,譚甫仁想起自己的經曆,不由有些郁悶,哼唱起了早些年在朱雲卿那裡學習時學會的《國際歌》。
後來的開國上将陳士渠偶然路過,聽到了歌聲,對譚甫仁作為國軍士兵卻會唱《國際歌》一事頗為好奇,在他的追問下,譚甫仁将自己的過往經曆如實說出。
陳士渠聽後大為感慨,便幫他找來朱雲卿,在朱雲卿的擔保和引薦下,譚甫仁的黨員身份得到了證明,他也因為有高小文化被安排在部隊擔任文書一職。
意外實作心願的譚甫仁在紅軍部隊中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先後參加了反“圍剿”和紅軍長征,憑着出色的表現職位越升越高,在新中國成立後被任命為廣西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還被授予了開國中将的軍銜。
這樣一位老革命卻在軍區的家中被槍殺,周總理對此事引起了高度重視,當即成立了“017專案組”,由周興負責,公安部派人協助調查,并且給出訓示:“重點放在軍區内部,這起案子很有可能是内部人員幹的,一定要抓緊時間破案。”
周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抽絲剝繭</h1>
專案小組趕到昆明軍區後,立刻進行了清查。
在清查中,隻要是在軍區大院居住的人,不管是軍人還是家屬,一律都要交代12月16日晚上到17日淩晨這段時間裡的行蹤,是否有人能夠作證。
在清查過程中,專案組發現軍區保衛部丢了兩支手槍,之後在清查時又重點加入了對槍支的搜查。一想到兇手下落不明,還有槍在身,軍區大院頓時陷入了惶惶的氣氛當中。
專門負責勘查現場的專案人員發現,從現場情況分析,兇手的射擊距離應該大概在5到6米之間,從案發現場地上撿到的彈殼經過分析比對,與保衛部丢失的槍彈完全一緻。
當時住在院中的還有來暫居的譚甫仁的小姨妹。她回憶說,槍聲響起後她跑出房間檢視,結果看到一個身高大概一米七五到一米八之間的男人飛快地跑出了院子。
綜合判斷,專案組認為兇手應該是一個對軍區大院和譚甫仁将軍家中情況非常了解,還能在大院中自由進出的人。
專案組專門檢視了大院内的全部哨崗記錄,從16日晚到17日淩晨期間,軍區大院四處大門都沒有外人進出,大院的圍牆也沒有任何翻越的情況,這說明兇手極有可能還在大院中居住。
此時,對大院居住人員的清查也基本結束了,幾乎所有人都能給出自己的不在場證明,并找到兩個以上的人作證。唯獨一個人不能證明自己。
此人名叫王自正,是軍區保衛部保衛科的副科長。他是個身高有一米八,身材健壯的漢子,在解放戰争時期參軍入伍,還立下了不少戰功。在建國後,王自正憑借着出色的表現,在昆明軍區後勤部擔任了槍械保管員,以及軍區首長衛隊長。
在大家的印象中,王自正平時沉默寡言,不喜歡與别人有過多的往來,總是獨來獨往,有些孤僻。
在1970年,王自正被任命為保衛科的副科長,他這個平時總是表現得有些低沉的人,在那段時間裡都眉梢帶喜,顯得非常高興。但是好景不長,在王自正成為副科長不久後,昆明軍區就收到了一封來自王自正家鄉,揭發他的信。
原來王自正原名不叫這個,他本名王志政,早些年在家鄉參加反革命行動,還開槍打起了他老家村委會的主任,之後一直潛逃在外。大概就是在此期間,王志政改名“王自正”,參加了解放軍。
軍區政治部在收到這封信後,便按規定對王自正展開了隔離審查。也因為這個原因,王自正在案發當晚是有執勤哨兵看守的,這也該算是他的不在場證明才是。
正在專案組為此感到頭疼的時候,一個名叫馬蘇紅的小男孩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
馬蘇紅說,就在17日早上天還沒亮的時候,他睡得迷迷糊糊的,有個穿軍裝的大個子敲開了他家的門,說是要找保衛科的陳漢中科長,馬蘇紅不疑有他,給他指了路後又回去睡覺了。
後來馬蘇紅回想起來,那個問路的大個子長得很像他同學的爸爸。而他所說這位同學,就是王自正的兒子。
得知了這一重要情報後,專案組立刻派保衛部人員去找王自正核實情況。
于是科長陳漢中與幹事李伯志便一同前去找王自正。當他們來到王自正的隔離室時,發現他正神情陰沉地躺在床上,不知道在想什麼,但是看起來心事很重。
陳漢中喊了他一聲:“王自正,跟我們去食堂,有事要與你說。”
王自正默不作聲地起來,假裝要系鞋帶,趁着陳李二人不注意,從被窩裡抽出了兩支手槍,毫不猶豫地開槍射擊。李伯志站得靠前,被當場擊中了腹部,倒在地上呻吟起來。
陳漢中也被打中了右手,他忍着疼痛跑出去呼喊求援。
王自正從後面追上來,正好迎面對上了聞訊趕來的軍區警衛班戰士們。他意識到自己被包圍了,于是掉頭就跑,跌跌撞撞鑽進了廁所中。就在戰士們準備進去捉拿他的時候,廁所中傳出一聲槍響,王自正開槍自殺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7">一波不平,一波又起</h1>
經過專案組的鑒定,王自正的兩把手槍就是保衛部丢失的那兩把。
如今他已經畏罪自殺,死無對證,專案組隻能從已有的資料入手推斷王自正的作案過程。
專案組發現了王自正寫過的筆記,其中寫滿了充滿戾氣的話語,全是針對他被隔離審查這件事,可以看出他對此事非常不滿。他甚至還筆記中寫到:“我不能就這麼完蛋,我要死也要拉幾個人墊背!”
緊随其後的,便是幾個人名,全是軍區的上司。但王自正又寫道不如先殺譚甫仁,這樣影響更大,他也更能洩憤。
由此,專案組也能作出推斷,王自正槍殺譚甫仁夫婦完全是出于洩憤,而并非真的存在個人恩怨。
王自正大概是在12月17日淩晨時分,憑借着出色的身體素質,偷偷溜出隔離室,又憑借以往身為保衛科副科長的工作經驗混入軍區大院,偷走了兩支手槍和配套的子彈,然後摸進譚甫仁家中開始了他的罪惡行徑。
值得一提的是,王自正先槍殺了王裡岩,随後在追殺譚甫仁的時候,譚甫仁曾跑到警衛處呼救。但是值班的警衛員一個聽到槍聲被吓得躲進廚房,另一個竟然在跟比他年長的保姆厮混。
譚甫仁沒能獲得及時的幫助,最終被追上來的王自正開槍射殺。
原本案子破獲,到這裡就應該結束了,誰知,在譚甫仁夫婦遇害兩個多月後,保衛部的部長景儒林又被人發現在食堂自缢身亡。
一波不平,一波又起。
專案組再次回來調查景儒林是否跟之前的案子有聯系,結果發現這個王自正的曆史問題就是由景儒林來審查的。
王自正這個人非常狡猾,在得知自己因為過去的所作所為被隔離審查後,他意識到一旦自己的事情暴露,等待他的就是死刑,于是便要求對那位被他打死的村委會幹部進行“開棺驗屍”,聲稱當時有兩人開槍,打死那個幹部應該是另一個開槍的人。
答應了王自正的這個要求的,就是景儒林,王自正的案子也是以一拖再拖,最終給了王自正作案的時間。
在譚甫仁夫婦遇害後,景儒林便像變了一個人,整日愁眉苦臉,逢人就說:“兇手出自我們保衛部,槍出自我們保衛部,被害的首長還是保衛部應該警衛的一号首長,我辜負了黨,辜負了人民,真是沒臉見人!”
景儒林花了足足兩個多月的時間,都沒走出這種内疚的沉重陰影,最終在對自己深深的失望情緒作用下,選擇了在食堂自缢身亡。
如果景儒林沒有答應王自正的無理要求,如果警衛員能夠在譚甫仁呼救時及時支援,或許國家就不會失去這位有功之臣了。雖然整個案件真相大白,依然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