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寫了《水推...》之後,其實留下一個懸念——即我心目中的作者是誰?金瓶梅作者的疑似名單很長。但從各自某個角度來考定作者,其實是十分片面的。必須從所囿之處跳出,才能得到真正的廬山面目。首先逐漸縮小考察的範圍。首先區分一下南北問題——即作者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一、經濟
小說創作的背景為明中後期。那時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非常繁榮,從書中也可見一斑。什麼南京拔步床,松江布,杭州絹等琳琅滿目出自南方的貨物。雖然當時山東經濟發展得也不錯,但對比南方江蘇還是差了點。從現在來看情況也是一樣!
二、文化
商品經濟的繁榮也推動了文化繁榮,湧現了如江南四大才子等一批文人雅士,為街頭巷尾所津津樂道。附庸風雅成為暴發戶們的必然。通俗文學繼續發展,各種小說,說書,戲班等非常流行。江蘇有蘇州評彈、揚州評話等。而山東有山東快闆,山東評書等。如果“金瓶梅”進行表演,到底适合哪種形式呢?本人認為蘇州評彈包括同類型的宣卷有說有唱,很适合金瓶梅表演。
金瓶梅深受心學影響。心學創立者王陽明是浙江人,江南地區流行心學,思想比較開放。而山東是孔夫子的家鄉,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思想保守,重男輕女現象比較嚴重,家庭婦女的地位很低,出現贊頌普通婦女的作品的幾率和南方地區相比要低。
三、時間,地域
首先萬曆24年時間點在南方首次有了《金瓶梅》流傳的記錄,其次最先印刷該書的地點在蘇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人和北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一般印象中南方人心思細密,北方人粗犷豪爽。看看某前輩對金的評價——“文字中,真是公孫舞劍,無—空處。而穿插之妙,又如鳳入牡丹,一片文錦,其枝枝葉葉,皆脈脈相通,卻又一絲不亂。”。作者是南是北一目了然。
不同地區氣候也不同,江南有梅雨,而山東沒有。物産如枇杷、荸荠、鲥魚、螃蟹,等也是南方特産。
江蘇是文學家的濫觞之地。特别是通俗文學——四大名著的作者有三位出生于江蘇。特别是《水浒》——《金》——《紅樓》這條線。水浒作者祖籍蘇州,紅樓誇的蘇州到天上了,可見對蘇州很熟悉,肯定也在蘇州生活過。現在有一道填空題目要問蘇州和《金》作者的關系。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四、語言
書中方言廣博,遠不止山東話,在我看來書中吳語(包括浙江話)數量并不比山東話少。作者能靈活運用各種方言,用使用山東話作為作者是山東人的證據是靠不住的。
五、内容
文章拼湊了前代及同時代的許多作品。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讓你寫的話會把自己的其他作品寫到新的作品裡面去嗎?而且新書有可能引起争議!回答是不會,因為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有自知之明,會使自己暴露。是以凡是被引用作品的作者皆不可能是金的作者。如李開先等等。從以上各種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作者是南方人的機率是極大的。
六、原型
花姓
書中有很多稀有姓氏,如應、蔔、白等姓。但最稀少的應該是“花”這個姓氏。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85位的姓氏,人口約18萬。在江蘇常州就有昆陵花氏聚集。本人也認識一位花姓朋友。花姓望出東平。而按書中清河屬于東平府的話就有一家花姓居住。據說現在東平已經沒有姓花的了,但4百年前可能還存在。作者應該對這個姓氏是比較了解的。如果有條件查一下花氏宗譜,可能會有所發現。
丁惟甯
有人說丁惟甯是作者。書中确實有他的痕迹存在。而他也有抄本。他的抄本據說給了王穉登。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而是王穉登給了丁惟甯。書中普靜和尚的原型其實就是丁惟甯。
屠隆
屠隆是書中水先生的原型。書中引用了他的作品《别頭巾文》,同理他也不可能是作者。
王世貞
溫必古,王杏庵原型是王世貞。為什麼對應角色會改變,應該是有原因的。在作者寫到溫必古時候可能和王世貞有沖突,是以成其譏諷的對象。但是在寫到王杏庵的時候,因為某種原因态度有所改變,成為其贊頌的對象!
孟玉樓
出現于7-92回,她的原型對于破解謎團非常重要。書中孟玉樓一出場便是“環珮叮咚,蘭麝馥郁”。她的大丫頭叫“蘭香”,在所有大丫鬟中排行第四。很多人穿湘裙,挂湘簾,可見孟玉樓應該也一樣。又有董嬌兒有一把湘妃竹泥金面扇,上面水墨畫着一種湘蘭。答案呼之欲出,她就是馬湘蘭。馬湘蘭為秦淮八豔之一,南京人。書中她在西門府排行第三,但其實第四孫雪娥是另外一個她。四代表馬湘蘭為現實中的四娘。孫雪娥最後淪落風塵其實是映射了現實中真實的馬湘蘭從事的職業。當然作者把孫雪娥設計為死去,代表過去不堪的遠去。最後孟玉樓得嫁金龜婿寄托了作者的一種美好願望。
作者蘭陵笑笑生。其實不難了解。書中就有很多蘭。蘭麝代表美好,煙蘭代表不堪,蘭房代表欲望,蘭孫代表希望。一切都是為暗示,一個所有東西集于一身的人——馬湘蘭。陵,諧音“臨”,表示來臨。雖然來到了,但是有緣無分。笑笑代表無可奈何,作者強顔歡笑!
韓愛姐
如果孟玉樓是一種虛寫馬湘蘭,韓愛姐則是實寫。和陳經濟相識于26歲,後年至32歲而終。32歲其實可以了解為32年,即相識32年。32+26=58,即虛歲為58歲,57周歲,正好是馬湘蘭壽命。韓愛姐以前接客,後來遇到陳經濟後不接了,是不是和馬湘蘭一樣。後來千裡尋找父母,和姑蘇尋找王穉登也是一樣的。吳绫帕兒織回紋,灑翰揮毫墨迹新;寄與多情韓五姐,永諧鸾凰百年情。——這是陳經濟寫給韓愛姐的。歌舞當年第一流, 姓名赢得滿青樓。多情未了身先死, 化作芙蓉也并頭。——這是王穉登寫給馬湘蘭的。是不是有點相似?都有“多情”二字。最後一句鸾凰和并頭芙蓉(即并蒂蓮)也是一個意思,都有佳偶之意。吳绫帕兒織回紋,吳绫帕顯然是喻指所用素材來自吳地的風土人情。寄與多情韓五姐就是表示這本書是為她而寫。
應伯爵
應伯爵的原型為王穉登,字伯谷,江陰人。他和馬湘蘭之間的愛情故事流傳甚廣,令人惋惜。但或許隻有如此,才能引發他的創作欲望,沒有經曆過這些的人是寫不出這樣作品的。他就是蘭陵笑笑生。作者的經曆對得上,仕途不暢,生活窘迫。而他最後恰好生活在了蘇州,一個繁華的地方。為了生活,也為了紀念,他接受某人的邀約。寫下金瓶梅。作者必須對以上這些人都非常熟悉,否則(如徐渭等人)是不可能寫出這樣傳神的作品的。而王穉登這些都能滿足,是以他才是金作者的正解。
七、結尾
文化的繁榮造成了小說書的暢銷,書商為了利潤,必須推陳出新,尋求新的增長點。那麼必須要有新的作品出現,這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是以書商為了牟利,文人為了生活得到稿費,一個寫書一個賣書各取所需。新編的故事最好是大家熟悉的,又有所創新。最好有新奇的東西(新梁興出來),抓人眼球,再來點葷的(如書中潘金蓮就愛聽葷段子)。為了保證銷量,先給某些名人提前進行閱覽,點評,指導。順便免費打一下廣告,為市場營造聲勢!然後出版才能一炮而紅。這些在現代看來就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套路。但在古代屬于一場時新的商業營銷手段!這也是市場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
近代陳寅恪寫了《柳如是别傳》影響很大。請大家想一下,一個從未見過真人,而且隔了這麼多年,為其做傳竟然可以成為名作。那麼如果真正接觸過并了解這個人三十年,寫出來的東西應該能夠吊打前者。因為他是一手資料。大家看看《金瓶梅》和《柳如是别傳》,是否前者的價值更大一些呢!我想這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