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瓶梅作者王穉登说》

上次写了《水推...》之后,其实留下一个悬念——即我心目中的作者是谁?金瓶梅作者的疑似名单很长。但从各自某个角度来考定作者,其实是十分片面的。必须从所囿之处跳出,才能得到真正的庐山面目。首先逐步缩小考察的范围。首先区分一下南北问题——即作者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一、经济

小说创作的背景为明中后期。那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常繁荣,从书中也可见一斑。什么南京拔步床,松江布,杭州绢等琳琅满目出自南方的货物。虽然当时山东经济发展得也不错,但对比南方江苏还是差了点。从现在来看情况也是一样!

二、文化

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繁荣,涌现了如江南四大才子等一批文人雅士,为街头巷尾所津津乐道。附庸风雅成为暴发户们的必然。通俗文学继续发展,各种小说,说书,戏班等非常流行。江苏有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等。而山东有山东快板,山东评书等。如果“金瓶梅”进行表演,到底适合哪种形式呢?本人认为苏州评弹包括同类型的宣卷有说有唱,很适合金瓶梅表演。

金瓶梅深受心学影响。心学创立者王阳明是浙江人,江南地区流行心学,思想比较开放。而山东是孔夫子的家乡,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思想保守,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家庭妇女的地位很低,出现赞颂普通妇女的作品的几率和南方地区相比要低。

三、时间,地域

首先万历24年时间点在南方首次有了《金瓶梅》流传的记录,其次最先印刷该书的地点在苏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人和北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一般印象中南方人心思细密,北方人粗犷豪爽。看看某前辈对金的评价——“文字中,真是公孙舞剑,无—空处。而穿插之妙,又如凤入牡丹,一片文锦,其枝枝叶叶,皆脉脉相通,却又一丝不乱。”。作者是南是北一目了然。

不同地区气候也不同,江南有梅雨,而山东没有。物产如枇杷、荸荠、鲥鱼、螃蟹,等也是南方特产。

江苏是文学家的滥觞之地。特别是通俗文学——四大名著的作者有三位出生于江苏。特别是《水浒》——《金》——《红楼》这条线。水浒作者祖籍苏州,红楼夸的苏州到天上了,可见对苏州很熟悉,肯定也在苏州生活过。现在有一道填空题目要问苏州和《金》作者的关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四、语言

书中方言广博,远不止山东话,在我看来书中吴语(包括浙江话)数量并不比山东话少。作者能灵活运用各种方言,用使用山东话作为作者是山东人的证据是靠不住的。

五、内容

文章拼凑了前代及同时代的许多作品。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让你写的话会把自己的其他作品写到新的作品里面去吗?而且新书有可能引起争议!回答是不会,因为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有自知之明,会使自己暴露。所以凡是被引用作品的作者皆不可能是金的作者。如李开先等等。从以上各种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作者是南方人的概率是极大的。

六、原型

花姓

书中有很多稀有姓氏,如应、卜、白等姓。但最稀少的应该是“花”这个姓氏。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85位的姓氏,人口约18万。在江苏常州就有昆陵花氏聚集。本人也认识一位花姓朋友。花姓望出东平。而按书中清河属于东平府的话就有一家花姓居住。据说现在东平已经没有姓花的了,但4百年前可能还存在。作者应该对这个姓氏是比较了解的。如果有条件查一下花氏宗谱,可能会有所发现。

丁惟宁

有人说丁惟宁是作者。书中确实有他的痕迹存在。而他也有抄本。他的抄本据说给了王穉登。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而是王穉登给了丁惟宁。书中普靜和尚的原型其实就是丁惟宁。

屠隆

屠隆是书中水先生的原型。书中引用了他的作品《别头巾文》,同理他也不可能是作者。

王世贞

温必古,王杏庵原型是王世贞。为什么对应角色会改变,应该是有原因的。在作者写到温必古时候可能和王世贞有矛盾,所以成其讥讽的对象。但是在写到王杏庵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态度有所改变,成为其赞颂的对象!

孟玉楼

出现于7-92回,她的原型对于破解谜团非常重要。书中孟玉楼一出场便是“环珮叮咚,兰麝馥郁”。她的大丫头叫“兰香”,在所有大丫鬟中排行第四。很多人穿湘裙,挂湘帘,可见孟玉楼应该也一样。又有董娇儿有一把湘妃竹泥金面扇,上面水墨画着一种湘兰。答案呼之欲出,她就是马湘兰。马湘兰为秦淮八艳之一,南京人。书中她在西门府排行第三,但其实第四孙雪娥是另外一个她。四代表马湘兰为现实中的四娘。孙雪娥最后沦落风尘其实是映射了现实中真实的马湘兰从事的职业。当然作者把孙雪娥设计为死去,代表过去不堪的远去。最后孟玉楼得嫁金龟婿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

作者兰陵笑笑生。其实不难理解。书中就有很多兰。兰麝代表美好,烟兰代表不堪,兰房代表欲望,兰孙代表希望。一切都是为暗示,一个所有东西集于一身的人——马湘兰。陵,谐音“临”,表示来临。虽然来到了,但是有缘无分。笑笑代表无可奈何,作者强颜欢笑!

韩爱姐

如果孟玉楼是一种虚写马湘兰,韩爱姐则是实写。和陈经济相识于26岁,后年至32岁而终。32岁其实可以理解为32年,即相识32年。32+26=58,即虚岁为58岁,57周岁,正好是马湘兰寿命。韩爱姐以前接客,后来遇到陈经济后不接了,是不是和马湘兰一样。后来千里寻找父母,和姑苏寻找王穉登也是一样的。吴绫帕儿织回纹,洒翰挥毫墨迹新;寄与多情韩五姐,永谐鸾凰百年情。——这是陈经济写给韩爱姐的。歌舞当年第一流, 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了身先死, 化作芙蓉也并头。——这是王穉登写给马湘兰的。是不是有点相似?都有“多情”二字。最后一句鸾凰和并头芙蓉(即并蒂莲)也是一个意思,都有佳偶之意。吴绫帕儿织回纹,吴绫帕显然是喻指所用素材来自吴地的风土人情。寄与多情韩五姐就是表示这本书是为她而写。

应伯爵

应伯爵的原型为王穉登,字伯谷,江阴人。他和马湘兰之间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令人惋惜。但或许只有如此,才能引发他的创作欲望,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是写不出这样作品的。他就是兰陵笑笑生。作者的经历对得上,仕途不畅,生活窘迫。而他最后恰好生活在了苏州,一个繁华的地方。为了生活,也为了纪念,他接受某人的邀约。写下金瓶梅。作者必须对以上这些人都非常熟悉,否则(如徐渭等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传神的作品的。而王穉登这些都能满足,所以他才是金作者的正解。

七、结尾

文化的繁荣造成了小说书的畅销,书商为了利润,必须推陈出新,寻求新的增长点。那么必须要有新的作品出现,这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书商为了牟利,文人为了生活得到稿费,一个写书一个卖书各取所需。新编的故事最好是大家熟悉的,又有所创新。最好有新奇的东西(新梁兴出来),抓人眼球,再来点荤的(如书中潘金莲就爱听荤段子)。为了保证销量,先给某些名人提前进行阅览,点评,指导。顺便免费打一下广告,为市场营造声势!然后出版才能一炮而红。这些在现代看来就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套路。但在古代属于一场时新的商业营销手段!这也是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

近代陈寅恪写了《柳如是别传》影响很大。请大家想一下,一个从未见过真人,而且隔了这么多年,为其做传竟然可以成为名作。那么如果真正接触过并了解这个人三十年,写出来的东西应该能够吊打前者。因为他是一手资料。大家看看《金瓶梅》和《柳如是别传》,是否前者的价值更大一些呢!我想这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