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常上火,清火不見好,上熱下寒,常用醫聖張仲景的這“四個方”(一)熱擾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證 。(二)寒水郁熱、膽熱脾寒證 (三)胸胃有熱、脾腸虛寒證 (四)寒熱格拒、陰陽不交證 總結:

作者:中醫男科邱大夫

最近有不少網友私信、評論留言,說自己是上火體質,吃點消炎降火的藥,雖然能消大半,但總會留點尾巴,反反複複,同時又出現了新問題:胃口下降了,飲食稍不注意就腹瀉,舌頭又厚又膩。

經常上火,清火不見好,上熱下寒,常用醫聖張仲景的這“四個方”(一)熱擾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證 。(二)寒水郁熱、膽熱脾寒證 (三)胸胃有熱、脾腸虛寒證 (四)寒熱格拒、陰陽不交證 總結:

這種情況該如何調理?醫聖張仲景有沒有治療上熱下寒的方子?根據《傷寒雜病論》十幾年的研究經驗告訴你:張仲景有十幾個治療上熱下寒的方子!今天先介紹幾個常用的,剩下的後期再介紹。

所謂的上熱下寒,其實是屬于陰陽紊證候,具體講是寒熱錯雜證。所謂的“下”隻是相對“上”而言,準确來說“下寒”應為“中下焦寒”,橫膈以下寒皆屬于“下寒”,而中焦脾胃、下焦肝腎均在橫膈以下,是以“上熱下寒” 實質是上焦有熱性證候,中下焦同時有寒性證候。

經常上火,清火不見好,上熱下寒,常用醫聖張仲景的這“四個方”(一)熱擾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證 。(二)寒水郁熱、膽熱脾寒證 (三)胸胃有熱、脾腸虛寒證 (四)寒熱格拒、陰陽不交證 總結:

接下來給大家具體介紹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可以治療“上熱下寒”的常用方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熱擾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證 。</h1>

《傷寒論》第80條雲:“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栀子幹姜湯主之。”

本條文症狀描述過于簡單,如果單純根據條文進行方證對應,顯然會大大縮小本方的主治範圍,但是,根據條文提示的病因、病機、病位,結合臨床經驗,推斷出可能出現的症狀,則可擴大經方的應用範圍。

經常上火,清火不見好,上熱下寒,常用醫聖張仲景的這“四個方”(一)熱擾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證 。(二)寒水郁熱、膽熱脾寒證 (三)胸胃有熱、脾腸虛寒證 (四)寒熱格拒、陰陽不交證 總結:

此條提到形成“身熱不去,微煩”兩個症狀的原因是醫生經驗不足,治療不當,表證本應該從表而解,醫者卻誤用下法,攻下藥多苦寒傷中,脾胃陽氣損傷,可謂是表證未解,反内陷胸膈,郁而化熱,擾于胸膈,上擾心神,故見“身熱不去、微煩”。

根據上焦郁熱、中焦脾寒的這一病機,及髒腑的生理病理特點,臨床上還可見其他上焦熱症如口幹、口苦、幹嘔、舌尖紅,脈數等症,及中焦脾寒症如腹部脹滿或腹痛、腹部畏寒、納差食少、便溏、脈沉等症。

經常上火,清火不見好,上熱下寒,常用醫聖張仲景的這“四個方”(一)熱擾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證 。(二)寒水郁熱、膽熱脾寒證 (三)胸胃有熱、脾腸虛寒證 (四)寒熱格拒、陰陽不交證 總結:

治法以清上溫下為主,方用栀子幹姜湯。方中栀子可清透上焦郁熱;幹姜可溫中散寒,兩藥配合,正中上焦郁熱、中焦脾寒病機。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寒水郁熱、膽熱脾寒證 </h1>

《傷寒論》第147條雲“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姜湯主之。”

本條論述太陽傷寒誤治,太陽表寒循腠理,陷于所應之少陽三焦,影響三焦水火之遊行,郁遏三焦水飲及相火,郁熱及相火上炎則“心煩、但頭汗出”,火熱傷陰或三焦津液不能上承則“口渴”,雖然出現一系列的“上熱”證候,但從方測證,方中幹姜桂枝雖可溫化水飲,即所謂的“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幹姜桂枝也可溫中下焦寒,再結合治療經過“已發汗而複下之”,下法多用苦寒藥,易損中陽,結合方藥及治療經過可以推斷,本條文的病機是膽胃郁熱于上、脾腸虛寒于中。

經常上火,清火不見好,上熱下寒,常用醫聖張仲景的這“四個方”(一)熱擾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證 。(二)寒水郁熱、膽熱脾寒證 (三)胸胃有熱、脾腸虛寒證 (四)寒熱格拒、陰陽不交證 總結:

治當清瀉少陽、溫化水飲,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方中柴胡、黃芩可清瀉少陽郁熱;幹姜、桂枝、炙甘草可溫暖中焦脾胃;而牡蛎、天花粉則可養陰清熱。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胸胃有熱、脾腸虛寒證 </h1>

《傷寒論》第178條雲:“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本條胸膈胃中有熱,脾腸中有寒,陽不得降、陰不得升,陰陽升降失常,引起的上熱下寒證,以腹中痛,欲嘔吐為主症,治以清上溫下,和胃降逆,方用黃連湯,方中黃連清上,幹姜溫下,幹姜辛開,黃連苦降,桂枝宣通上下陰陽之氣,半夏降逆止嘔,人參甘草益胃和中,諸藥合用,可恢複氣機之升降。

經常上火,清火不見好,上熱下寒,常用醫聖張仲景的這“四個方”(一)熱擾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證 。(二)寒水郁熱、膽熱脾寒證 (三)胸胃有熱、脾腸虛寒證 (四)寒熱格拒、陰陽不交證 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寒熱格拒、陰陽不交證 </h1>

《傷寒論》第359條雲“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本條主要提示:患者素有感寒即洩的體質,醫者不識,誤用苦寒吐下之法,傷及中陽,以緻寒邪格熱于上焦則食入即吐;而停滞于中焦之久寒,在吐下的攻伐之下,則也容易出現腹瀉。

治當苦寒瀉降、辛溫通陽,方用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中幹姜辛散溫通,合人參溫補中氣,以治中寒;黃芩黃連苦寒沉降,以瀉上焦熱,諸藥合用可清上焦熱、溫中焦寒。

經常上火,清火不見好,上熱下寒,常用醫聖張仲景的這“四個方”(一)熱擾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證 。(二)寒水郁熱、膽熱脾寒證 (三)胸胃有熱、脾腸虛寒證 (四)寒熱格拒、陰陽不交證 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總結:</h1>

以上四個方子是常用于治療上熱下寒的方子,引起寒熱錯雜、陰陽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再者,由于個人體質差異,表現症狀也大不相同,如果有以上情況,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辨證運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