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上,大量輸血是指在24小時内輸注10機關的紅細胞(PRBCs)。大量輸血的目的是限制并發症,限制嚴重的低灌注,同時可達到手術止血。本活動回顧了目前關于大量輸血方案的文獻,探讨了這種救生(life-saving)幹預的潛在并發症,并強調跨專業團隊在管理需要血液制品的患者方面的作用。
描述大量輸血的适應證。
回顧大量輸血的并發症。
總結大量輸血的制度方案。
概述了改善跨專業團隊成員之間的護理協調,以改善接受大量輸血患者的結果的重要性。
在此主題上獲得繼續教育學分(CME/CE)。
傳統上,大量輸血是指在24小時内輸注10機關的紅細胞(packed red blood cells ,PRBCs)。大量輸血的目的是限制并發症,限制嚴重的低灌注,同時可達到手術止血。本文回顧了目前大量輸血治療的文獻,并探讨了這種救生幹預的潛在并發症
外傷性損傷、胃腸道出血和産科大出血患者可能需要大量輸血。雖然外科手術是主要輸血方案(major transfusion protocols ,MTPs)最常用的應用,但創傷仍是大量輸血中的最佳研究類别。估計3%至5%的平民創傷患者和10%的軍事創傷患者将接受大量輸血。一項在一級創傷中心的研究發現,隻有1.7%的患者接受了大量輸血(定義為24小時内10個機關)。雖然大量輸血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但需要大量輸血的患者死亡率較高。
大量輸血需要考慮多個生理參數,如容量狀态、組織氧合、出血和凝血異常的處理以及酸堿平衡。
體積狀态與組織氧合
當患者在急性失血後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時,重點是擴大血管内容量并維持氧氣輸送到組織。在基線時,氧氣以組織氧耗量的四倍左右的速度輸送到組織。是以,在大量輸血過程中,可以使用晶體等體積膨脹劑來維持血壓群組織灌注。然而,如果患者嚴重休克,或者繼續出血,最終需要血液維持适當的氧氣輸送速率。
由于氧在正常生理狀态下的過剩,身體能夠在低于正常血紅蛋白水準維持組織氧合。充足的證據支援不同的血紅蛋白“門檻值”,在這種門檻值下,患者需要輸血以維持充足的氧氣輸送。然而,必須記住,這些輸血指南對急性失血的發生沒有幫助。血紅蛋白被報告為濃度。急性失血時,血紅蛋白濃度将保持不變。隻有在一定時間和體液轉移之後,血紅蛋白才會降低。是以,血紅蛋白“門檻值”不能用于管理急性失血設定中的輸血。
需要大量輸血的病人即使在輸血開始之前也常常是酸中毒的。持續的低灌注狀态會導緻酸中毒。一旦發生酸中毒,它會通過減少凝血因子的合成而進一步幹擾凝血。pH降低(酸中毒增加)與凝血級聯組分活性降低有直接關系。這導緻纖維蛋白凝塊形成延遲和薄弱,通過纖溶作用更迅速地被破壞。
許多急性、失血性貧血患者也易患低溫,這也會導緻凝血病。環境溫度降低和血容量下降可使這些患者容易出現低溫。低溫降低凝血級聯(通過降低凝血蛋白的酶活性)和血小闆斑塊形成的效果。在34℃時,開始對凝血産生影響,30℃時,血小闆活化減少了大約50%。
在可能需要大量輸血的患者身上由于大量出血,凝血因子經常被消耗。此外,由于擴容稀釋剩餘的凝血成分,加上低溫和酸中毒,還可能導緻凝血病和止血改變。止血能力的下降導緻進一步的低溫和酸中毒,形成一個正回報循環,進而導緻患者的結果進一步惡化。
大量輸血的主要指征是任何導緻急性失血和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情況。大量輸血的适應症包括但不限于創傷出血、産科大出血、手術和胃腸道出血
大量輸血沒有絕對禁忌症。
收集合适的裝置是大量輸血的重要組成部分。輸注血液制品的通路是必須的。血液制品可以通過外周靜脈導管、中心靜脈導管或骨内導管輸送。所有這些導管适用同樣的流體原理。通過導管的流量由Hagen-Poiseuille方程描述。它與點與點之間的壓力變化及半徑的四次方成正比。它與導管的長度和粘度成反比。從這個方程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流速與導管的半徑直接相關,與導管的長度成反比。在大多數接受大量輸血的患者中,我們希望快速地提供血液制品。是以,直徑更大、長度更短的導管将使我們獲得更高的流速,更理想。大口徑靜脈導管(14至18G)、中心靜脈導管和骨内導管應收集起來,并在必要時插入患者體内,記住少數大口徑外周導管的流速可能高于某些中心導管。
其他裝置,如高速輸血器和血液加熱裝置也應收集。應收集用于經常進行血紅蛋白水準、ABG、凝血、電解質、乳酸和血栓彈性圖(TEGs)實驗室檢測的材料,以及護理點測試裝置(如有)。此外,還應配備監護儀,用于連續反複評估體溫、脈搏血氧飽和度、血壓和心率。
大量輸血需要醫生、護士、實驗室檢測和醫院血庫的協調。許多醫療機構都有一個警報系統,類似于創傷時使用的警報系統,通知必要的人員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大量輸血。
準備大量輸血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應確定患者連接配接監護儀,并且在血液制品可用時有足夠的靜脈通道輸送血液制品。通知血庫也将有助于避免在必要的情況下延遲獲得更多的血液制品。
許多機構利用跨專業團隊的知識制定了大量輸血的方案。這些機構特定的協定有助于訂購血液制品,并從血庫快速接收。雖然這些方案因機構而異,但除了血小闆和新鮮冰凍血漿(FFP)外,許多大量輸血方案還側重于提供PRBC
雖然對普通人來說不可行,但醫學和軍事經驗的有力證據表明,當新鮮全血輸注到創傷患者身上時,會産生積極的結果。這就産生了在大量輸血過程中模拟全血的概念,通過輸注包裝紅細胞(PRBC)、血小闆和新鮮冰凍血漿(FFP),新鮮冰凍血漿提供凝血因子。在大量輸血的情況下,這三種成分的最佳配比仍存在争議。許多專家主張FFP、血小闆和PRBC的比例為1:1:1。血小闆和FFP的比率較低,但沒有證據表明其低劣,創傷中心的絕大多數大量輸血方案都以血漿與PRBCs的比率較低為目标(在一項MTP研究中,80%的創傷中心血漿與紅細胞的比率大于1:2)。冷沉澱、纖維蛋白原濃縮物和重組VIIIa因子的使用結果不一。
來自軍方的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使用氨甲環酸(TXA)可以減少戰傷患者的凝血障礙,提高生存率,進一步的證據表明,在平民出血創傷患者中添加TXA可以減少死亡。TXA通過抑制纖維蛋白溶解或血凝塊分解起作用。鑒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壓倒性的積極成果,它已被納入許多大量輸血方案
平均動脈壓(MAP)為60至65毫米汞柱
血紅蛋白7至9 g/dL
INR小于1.5
纖維蛋白原大于1.5至2 g/L
血小闆大于50倍10/L
pH值7.35至7.45
核心溫度高于35 C
大量輸血的潛在并發症包括代謝性堿中毒、低鈣血症、低溫和高鉀血症。當輸血超過5機關時,超過50%的患者出現非緻命性并發症。
代謝性堿中毒和低鈣血症是由檸檬酸鈉和檸檬酸引起的,檸檬酸鈉和檸檬酸被添加到血液制品中以防止凝血。随着檸檬酸鹽的代謝,每機關血液可産生總共23毫克當量的碳酸氫鹽。如果腎髒不能排出過量的碳酸氫鹽,這可能導緻代謝性堿中毒。此外,堿中毒可導緻低鉀血症,因為氫離子通過H+/K+轉運體移出細胞以補償堿中毒。檸檬酸鹽也能結合遊離鈣,進而導緻顯著的遊離低鈣血症。它通常不影響與白蛋白結合的鈣。嚴重的低鈣血症可導緻感覺異常和心律失常。
輸注血液制品也會導緻體溫過低。血液制品儲存在4攝氏度。快速輸注冷血會導緻核心體溫降低。考慮到這一人群已經易患低溫,這會進一步惡化凝血疾病,許多快速打點滴器也有加溫器,以減少大量輸血時發生低溫的風險。高鉀血症也是一種可能的并發症,因為長期儲存期間血液中的鉀含量會增加。通常隻有當血液制品長期儲存并通過中央通道高速輸注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此外,輸血的傳統并發症,特别是輸血相關的急性肺損傷(TRALI)和輸血相關的循環超負荷(TACO)會随着大量輸血而發生。雖然人們對TRALI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但TRALI的發病率随着血液制品數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氧血症的快速發作表明輸血後6小時内發生了TRALI。臨床上,患者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患者非常相似,PaP2/FiO2低于300毫米汞柱,胸部x線片顯示雙側浸潤,無收縮性心力衰竭迹象。過度輸血也可以看到TACO。
大量輸血是搶救大量急性失血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大量輸血已被用于許多臨床環境,包括産科、胃腸科、創傷和手術室。雖然所有病例出血的病因不同,但大量輸血的原則是相同的。然而,大量輸血可能會有嚴重的并發症,應保留給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作為最終治療的橋梁。
今天,所有醫護人員都應該非常熟悉醫療機構在輸血前進行檢查和交叉檢查的政策。這是強制性的,适用于配制血液的實驗室技術人員、從血庫接收血液的護士和輸血的護士;簡言之,跨專業醫療團隊的所有成員。目的是防止對血液的不良反應。在給藥前,所有患者都必須接受關于潛在不良反應的教育。此外,護士必須告訴患者在出現發燒、頭痛、皮疹或呼吸困難時通知她或他。護士還應意識到,接受血液的患者中有10-15%會發生非溶血性發熱反應,是以,在何時繼續輸血和何時停止輸血時,需要有良好的臨床判斷。如果出現不良反應,護士應立即停止輸血,打電話給醫生,并将血液連同所有管子送回實驗室。每一步都要小心,因為輸血的并發症确實有可能導緻患者死亡。]這就是為什麼跨專業方法是必要的,這樣這個政策隻在必要時使用,在使用時得到最佳管理 [第5級]
一般來說,當大量輸血時,尤其是在創傷情況下,并發症的可能性很高。一些研究表明,不應超過20-30機關的血液,以避免并發症。總的來說,大多數研究表明,這種輸血不會導緻患者存活,但事實上,與許多不良事件有關。(V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