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記憶最深的事,應是到洋芋和玉米地偷洋芋和玉米,然後和小夥伴們烤着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首先,要先觀察好“敵情”</h1>
家住八線小城,幼時,家家戶戶在各行業進行營生的同時,依然務點農,在市區邊上的地裡種點洋芋和玉米。
在水果都無法保證天天能吃到的大環境下,秋天和小夥伴在地裡偷點洋芋和玉米,然後自己烤着吃,是現在夢中依然能浮現的情懷。
秋天洋芋和玉米正嫩,正是偷洋芋和玉米的大好時節,同時地裡的老頭也看得緊,在地邊搭個小棚,沒事就溜達來溜達去,是以,風聲緊,小夥伴們在下手前,必須偵查好“敵情”,否則屁股遭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其次,“坑”得挖好</h1>
都是孩子,沒幾個會采用正确的方式烤洋芋,一般就是在沒人的地方找個半人高的土包,先橫向挖空,再縱向向上挖個洞形成煙囪,這個就需要技術了,在向上挖不好時,會造成整個“竈台”坍塌,是以會打洞的小夥伴作為技術兵種備受關注。
然後放入撿來的樹皮、樹枝,先點樹皮,再放幹草、火起後放入樹枝,然後趁着火大把洋芋扔進去,與其說時“烤”洋芋,不如說是“燒”洋芋,因為當地适合洋芋生長,洋芋普遍較大(小時候也不知道找小的挖!),又用的是小樹枝、幹草,就造成了看似火候挺猛,但不持久,等火滅了,洋芋燒出來後,外皮焦黑,拔掉外皮就是焦黃熱乎的洋芋了,但别高興得太早,一口下去,表面一層是熟了,但裡邊還是又硬又生的,是以一般就把熟一層啃吃了,搞的一嘴黑,然後占大部分的生的就扔了。
玉米方法同上,差別就是得插一棍子,因為火太熱,沒人去翻棍子,造成一面是又香又脆,一面是生的,或者一面已燒的碳化另一面半生不熟,反正照樣啃,無所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印象最深的事</h1>
一次是不知哪個熊孩子出馊主意,說自行車輪胎燃燒更持久,然後找來個廢棄的破輪胎開搞,結果輪胎點着,冒起大黑煙,車胎融化後全沾到洋芋上了,最後洋芋變得特别黑,還有一股難聞的臭膠皮味,失敗!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也是沒烤好,洋芋不熟,玉米烤糊且不熟,在中間吃了兩口就放回土坑裡,各回各家。結果第二天再去玩,發現玉米被别人又吃了兩三口,無論生的還是熟的地方都被啃了兩口,然後又原樣放了回去,小夥伴們都說不是自己吃的,形成了童年的一宗迷案
PS:我利用烤洋芋學會了野外生火。
現在想起來,小時候雖然物質貧乏,但真的很快樂,感覺大人們也比現在要潇灑,因為當時吃不起肉,是大家都吃不起肉。其實,有時電視上總是問路人,你幸福嗎?我覺得幸福的标準不應隻有物質層面,還有精神層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希望以後“内卷”少點,相對公平多點,勾心鬥角、拜金者少點,大家都能夠頂天立地、問心無愧、坦坦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