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在西安城南大街以西,南廣濟街以東,南院門以南,五嶽廟門以北有一條小巷子叫蘆蕩巷,隻有342米長、5米寬。許多上了年紀的西安依然記得它過去的名字—— 盧進士巷,有人一定會問,難道以前這裡住過進士?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沒錯,這條巷子得名就是因為過去有一位盧進士居住在這條巷子。據《明清西安詞典》中記載,盧進士巷在原唐朝長安皇城太常寺處,唐末改為新城後逐漸成為居民坊。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有說盧進士是明清時期人,也有傳說盧進士巷得名于唐代,因為那時住在巷子裡的盧進士學識淵博,許多人慕名而來,拜盧進士為師,這些盧進士的門生們都居住在盧家周圍,是以當時這條小巷就被命名為盧進士巷。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盧進士有可能是唐朝人,也可能是明清時期的進士,或許是有兩個都姓盧的進士,說不定還是同一家人,據說以前巷子裡還有一塊有關盧進士的石碑,可惜的是後來那塊兒石碑不知去向,是以盧進士到底是哪個朝代的人現在我們也無法考證。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清末以後,由于蘆蕩巷北口就是當時西安城裡最繁華的南院門,這條小巷子靠近南院門,是以就成為商人們置宅安家的首選。

在“文革”時期,西安很多大街小巷都改了名,盧進士巷也不例外。著名的樣闆戲《沙家浜》當時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蘆蕩火種》,因為盧進士巷的名字中裡面有個“盧”字,就引用《蘆蕩火種》,将盧進士巷改成了蘆蕩巷沿用到現在。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辛亥時期的巾帼女英雄盧慧卿、愛國民主人士黨晴梵曾經就住在蘆蕩巷,還有後來樊記臘汁肉的老闆,也曾住在盧進士巷北口。

聽附近老人說,蘆蕩巷北口過去有著名的大芳照相館、李立群服裝廠,服裝廠公私合營以後變成了集體企業。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改造以前的蘆蕩巷裡面沒有店鋪,大多都是平房、雜院。解放後才通了自來水,水龍頭在巷子北口,原來,蘆蕩巷人用水都要到那兒去接。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蘆蕩巷進行改造,在改造以前,蘆蕩巷裡共有40個院子,巷子裡頭有兩個半截巷,都在東邊,一個在北頭,一條個在南頭,巷子中間高兩頭低,南頭因為有個澇池,是以地勢又顯得特别低。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蘆蕩巷路東過去總共有17個院子。最北頭第一家是大芳照相館麥老闆的宅院。南邊的康家也是有錢人家。康家南邊是市委家屬院的,市委家屬院南邊有個雜院。再往南就是北頭的小半截巷子,小巷子往南是的井家院子,據說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司長的後代,井家院子不深,坐南朝北,裡面有二層樓房。井家東邊的李家是一個非常大的四合頭院子,他家正房也是二層樓。過去生活在巷子裡的老人們都說他家比較富裕,是民國時期的地主。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井家和李家南邊是陳家寬12米,深40米的二兩進院子。主陳家耀玺在解放前也是個生意人,院子裡住的先是西北大學的一位楊教授,1942年,陳耀玺老先生從楊教授手裡買下了盧進士巷也就是現在蘆蕩巷中段巷子東邊民國時期的12号院子。

往南邊是張家,瘦長的張家老院子不大。民國時期,張家在南院門有一間店鋪,經營古董和玉器生意。張家南邊院裡,過去住着一位老太太,據說是國民黨一位軍官的遺孀。張家院子東邊是市委家屬院的後牆,那時市委家屬院從大車家巷一直延伸到蘆蕩巷。

西安的街道——蘆蕩巷

  再往南,有兩個很好的兩進大雜院,不知道解放前是誰家的院子。雜院南邊是南頭的半截巷,小巷子東頭和南邊,分别住過建國後的兩位老市長。半截巷子的巷子南邊,馬家的院子很漂亮,樓也比一般人家的樓房都要高,算得上是當時巷子裡最好的院子,據說馬家在解放前經營着南院門的百貨商店。馬家南邊依次是:一個雜院、一個據說以前是教會的西式大院,然後就是警備區的院子。

  巷子西邊一共有23個院子。最北頭尚家的院子很好。尚家南邊的院子在公私合營後,成為照相館的家屬院,西安市各個有名的照相館的家屬都住在這裡。再往南,是屈家、然後是民國時在南院門開文化用品店的何家四合院、黨晴梵家,接着是兩個修建得很好的雜院,再就是在南院門做布匹生意的任今夕家、接着又是一個雜院、然後是修建于清末的劉家老房、和一個雜院。

  再向南,是一個深坑,據說很早之前是個澇池。過去,坑裡住着不少人家,房子都不太好。坑南邊三個雜院的院子很深而且都很好,其中一個是巷子裡數一數二的好院子,當時那個院子就像是個博物館,很古老,也很漂亮。再往南是竹竿廠,那個廠子當時專門給竹笆市供貨,相當于竹笆市商鋪的一個作坊、加工廠和庫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逢竹竿廠進貨,整個蘆蕩巷裡都堆滿了竹子。

  竹竿廠南邊是個很大的雜院,一直通到保吉巷東邊,可能是建國以後蓋的院子。再往南是一個民國末年建的雜院。再接着往南邊是張家解放前買的一院房,張老先生舊社會在南院門的鐘表店修鐘表,“文革”以後,張老先生就在蘆蕩巷利用自家的房開了門面修鐘表。

  張家南邊比較普通的房子是劉家,劉家的男主人曾是軍人,參加過西安事變,據說劉老先生在蔣介石被軟禁之後,還專門看管過他。劉家西南邊,是四間寬的清代老房子,院子裡的正房是二層樓。再向南就是姚家大院。姚家南邊有兩個雜院,過了雜院就到五嶽廟門街道上了。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造前,蘆蕩巷基本一直都是這樣,巷子裡面的住戶也基本沒變。

根據文獻記載,清末宣統元年,西安開設了一批初等國小,盧進士巷内就有一所。也許由于時間較遠,而且當時儲存下來的資料太少,巷子裡面的許多老住戶對這所學校的存在都不清楚。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後來分析推斷,蘆蕩巷北口就在南院門,最有可能的就是最早藍田人閻培棠(字甘園,1865~1942年)光緒三十至三十一年(1904~1905年)在西安小車家巷創辦的紳立蒙學堂,學堂先是遷至到西木頭市并改名甘園學堂。後來甘園學堂又遷到南院門,還增設了高小班。閻甘園還以夫人楊雅閣的名字,在甘園學堂内裡邊附設雅閣女校,雖然隻辦了兩年,但也開創了西安乃至陝西創辦新式女學的先聲。

  《碑林區志》中記載,盧慧卿(1890~1917),名毅俠,字慧卿,是長安圈坊村人,與寡母相依為命。清宣統元年(1909),居住在盧進士巷的盧慧卿結識了同盟會陝西分會會員張光奎,并與其在早慈巷設立聯絡站,為同盟會傳遞收發檔案、情報,第二年,與張光奎結婚。1911年10月22日,同盟會陝西分會起義,她随起義軍入城,幫助軍裝局(義軍司令部所在地)與城内外各重要據點傳遞指令,為西安光複作出了貢獻。1914,陸建章督陝時期,西安由北洋政府直接統治,張光奎被迫出走天津,盧慧卿留在陝西支援革命,曾用私人轎車幫助渭北護國軍運送槍彈。盧慧卿還曾在五嶽廟門創辦一所國小,解決附近兒童上學的困難。1917年6月盧慧卿病故時才28歲,死後就葬在盧進士巷中段路東她的宅第“慧園”裡邊,當時由張鳳翺為其她料理後事,張钫為她撰寫了墓碑,于右任題挽詩:“落鳳朝陽一再驚,東南日暮複西征。入關知歸多零落,禮罷國殇吊慧卿。”隻是“慧園”後來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現在,盧進士巷裡的住戶幾乎已經沒有人知道這個事情,有關盧慧卿的故事,也隻有在曆史資料中才有一些少量記載。

  除了盧慧卿,蘆蕩巷裡住過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黨晴梵。1911年,年輕的黨晴梵加入了同盟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後來曾擔任陝西督軍公署上校秘書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秘書長。在西安圍城之戰和西安事變中,黨晴梵擔任過楊虎城将軍的秘書。1944年,黨晴梵在西安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8年冬,在中共地下組織和民盟組織的幫助下,黨晴梵奔赴延安。解放後,黨晴梵任西北大學教授,還擔任過陝西省政協副主席、民盟陝西省委員會委員等職。

  黨晴梵大概是解放前就居住在盧進士巷,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就是西北大學教授。他家在街西,靠近巷子北口,他家院子有五間寬,比平常人家的院子寬的多,20多米,兩進院子,後院的正房是一棟二層樓,一層正中是客廳,兩邊是書房,二樓是卧室。他家正房裡鋪着木地闆,不像普通人家鋪着青磚,黨晴梵老先生人很儒雅,寫的一手好字。

  與繁華的南院門相比,盧進士巷很幽靜,更适合居住,過去的盧進士巷富商、名人很多,這很大程度上與它臨近南院門有關。巷子裡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一磚到頂的青磚房,很講究,住的也都是比較有錢的家家。在南院門經營臘汁肉的樊家掌櫃,就一度居住在在盧進士巷北口。大芳照相館的麥老闆也住在盧進士巷北口。

  直到改造以前,蘆蕩巷裡一直還有許多老院落。陳家院子的對面街西,是任家的老房。解放前,任家的主人任今夕一直經營着布匹生意,店鋪最初開在馬坊門,後來又遷到了南院門。任家的房子很大,有三進院子。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任家院子的前半部分被改造成一個糧站,後半部分仍由任家居住。後來,前院的糧站又成了鐵絲廠,再後來又成了碑林區專門制作表殼的一個小手表廠。

從1991年起,蘆蕩巷從南段最先開始低窪改造,1993年,巷子北段也開始改造。改造完成以後,很多過去的老住戶依然居住在巷子裡。現在,蘆蕩巷裡已是小區密集,德福巷小區西區、蘆蕩巷小區以及市委家屬院的一部分都在這條小巷上。

  現在,很多人都聽說過蘆蕩巷南頭40号的姚家老院子。 當年院子建得特别好,裡面有假山,有園林,後院還有個二層樓,房子裡鋪着木地闆,打眼一看就是既有錢,又很有文化的人家。院子的主人姚文青可能并不是在盧進士巷居住過最富有、最有名氣的商人,但是他卻以“儒商”的形象和儲存至今的姚家大院而為被世人所知。

  他從小父母雙亡,由伯母撫養,自幼讀書習文,立志“實業救國”。他早早便繼承了祖上的土布生意,同時還經營茶葉、藥材、白蠟等。大概在1926年左右,姚文青買下了盧進士巷内的這院房産。解放後,姚文青将自己的茶葉、紡織公司交給國家,其他的 17處房産一并交公,隻留下蘆蕩巷這一處宅院,姚文青的晚年便在這裡度過。2007年西安市對他的老院子進行了修繕,如今,這個曾經兼具中國園林風格和西方建築風格的老院子,經過近百年風風雨雨,雖然隻剩下半個小院子,但依然成為蘆蕩巷裡的一處個标志性建築,時常有人來探訪這個民國時期的院子。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第73集提到過的社樹姚家在西安城裡的姚家大院。一般人經過巷子南段,不注意的話,很難發現。大院主人姚文青發家以後買下了這個院子又進行了擴建,擴建後的大院分為南院和北院,占地将近兩畝,也就是一千三百平方左右,換成現在一百三十平方的三室一廳十個大小。後來,姚家的北院被拆掉了現在能看到的隻是原來的南院。

現在的蘆蕩巷算得上是西安城最窄的巷子之一,比它再窄的巷子也沒有幾條。巷子兩邊基本都是一些家屬院組成的居民區,巷子兩邊有很多小店,白天都是一些便民的店鋪,晚上還有很多通宵營業,從南院門和粉巷及城裡其他大的夜店出來的人大多都會到蘆蕩巷再逛一圈。

關于蘆蕩巷我本來就朋友在裡邊開店,在加上我連查資料帶打聽,能整理出來的也就是這些。因為我是東郊人,畢竟沒有從小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我相信肯定還有更多人比我了解蘆蕩巷,如果你或者你的親友曾經住在附近,還了解哪些有關蘆蕩巷的曆史淵源,我也算是抛磚引玉,希望大家把自己知道的那些有關蘆蕩巷過去的曆史淵源等東西通過評論區和更多關心這裡的人一起分享。

我是黃昆,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黃昆說西安》說的都是我個人對西安的了解和認識,作為一個生在西安長在西安的西安人,我計劃以《黃昆說西安》為主題,通過視訊和圖文兩種形式介紹西安的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西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西安!

如果你想了解西安哪裡、對西安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或者有疑問都可以私信、留言給我。

《黃昆說西安》歡迎大家點贊、轉發、加關注!